
設計流有限公司設計總監關信剛(Bon Kwan)
每年書展,商務印書館都會推出紀念封,由於設計及印刷精美,在展覽上大受歡迎,往往被搶購一空。作為這些紀念封的設計者,設計流有限公司(下稱設計流)設計總監關信剛(Bon Kwan)連年憑作品奪得香港印製大獎殊榮,去年亦憑「第二十八屆香港貿發局書展紀念封」奪得零件文儀印刷(其他)項目的冠軍獎項。與此同時,他更擔任本屆香港印製大獎大會平面設計師。本會是次前往訪問,一方面希望他分享郵票與首日封的設計心得,另一方面亦想他向讀者介紹本屆印製大獎的創作意念。
文/圖‧郭曉君
「郵票設計牽涉眾多印刷技巧」
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修讀視覺傳意文憑後,關信剛便在設計公司工作,接觸到文字設計與活版印刷;之後,他轉職至另一家主要從事郵票設計(Stamp Design)的公司,開啟了設計郵票的職業生涯。後來,公司負責人移民,便把手上的客戶交給Bon,讓他接洽到一些長期需要進行郵票設計的工作,書展的首日封設計工作便為其中一項。
談到郵票設計,Bon認為牽涉眾多印刷技巧,因為工作項目往往不止郵票設計,還有很多附加商品,例如首日封、包裝等,需要運用不同的印刷技術展示。同時,他亦表示,一些重複性的工作難免會增加了設計的難度。以書展的首日封設計為例,雖然書展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但由於連年為其進行設計,又需配合紀念封的一些硬性規定,創作時不免會感到困難,但這亦是設計工作充滿挑戰與趣味的地方。同時,幸好客戶在設計意念上給予Bon與設計團隊很大的自由度,令他們每每創作出備受歡迎的紀念封作品。

訪問當天,Bon向我們展示了公司過往設計的紀念封作品。
對於商業設計的心得:「設計並非無中生有」
訪談中我們談到了商業設計與藝術的差別,Bon亦就此分享了其個人見解:「設計並非無中生有,作為商業設計師,設計需要滿足客戶。同時,我們亦不能完全跟隨客戶的步調,然後說:『這是客戶要求的(設計)。』所以,我們應該著重與客戶的溝通,想辦法在他們的要求中最大程度發揮創意。」對於藝術,Bon則認為是完全不同的專業,由於藝術以創作者為本,作品的好壞與評價均十分主觀,藝術家並不需要過分理會;反之,商業設計總要得到客戶的支持。
同時,他亦提出了在電腦軟件的興起與更多印刷技術推出市場後,觀察到的一些行業現象。首先,在整體視覺效果方面,由於更多印刷技術推出,不少設計師會在設計上加上過量的印製效果,效果並非用得其所,作品更會出現不必要的設計元素。另外,在字體設計上,由於電腦軟件使用方便,時下不少設計師會拉動原來的字款以配合自身設計。對於曾接觸字體設計工作的Bon來說,他深明字型設計者往往需要花費數年時間完成整套字型,推出的當下正是其最滿意的作品,隨意拉動顯得不大尊重。因此,他寧願從其他方面進行調整,也不願改動他人的心血之作。
正因為秉持「設計並非無中生有」的原則進行工作;同時在商業設計的世界裡盡量展示團隊的創意,所以設計流的作品除了得到客戶的支持外,更得到業界人士認可,十多年間多次奪得香港印製大獎殊榮,無疑成為團隊最大的鼓舞。

設計流的會議室裡擺放了歷屆所得香港印製大獎殊榮

設計流的會議室裡擺放了歷屆所得香港印製大獎殊榮
第三十屆香港印製大獎

香港印製大獎三張海報(依次為作品徵集、優秀出版大獎及傑出成就大獎)圖像不同,均予人爆發性的視覺效果。
對於印刷行業的發展,Bon認為近年願意花費印刷成本的企業越來越少,它們往往利用電子媒體代替印刷品,這是時代趨勢,亦是無可奈何的現象。不過,他亦喜聞不少設計師仍會花上很多心思設計個人作品,當作參與不同賽事之用。對於作為商業設計公司的設計流而言,他慶幸客戶給予創作自由度,令他們可以以作品參與香港印製大獎,並屢獲佳績。
設計流的設計水平有目共睹,本年度第三十屆香港印製大獎便邀請了Bon作為大會平面設計師,並為大會設計30周年Logo;訪問當天筆者借此機會請Bon向讀者介紹其背後創作理念。Bon指,30周年是一個重要階段,希望能顯示大會努力前進的決心。故此,Logo設計線條簡單,以三個截取了一半的圓形組成,一方面表示三個主辦單位;另一方面則象徵滾動中的印刷滾筒,符合印製大獎的要旨。
至於海報、場刊等宣傳品方面,由於本年大會主題為「印出創意‧無限體驗」,Bon設計了不同圖像,以表現主題可能性之大。不過,無論哪款圖像設計,都富有爆發性,寓意製作過程迸發而出的靈感。同時,即將於歲末披露的印製大獎頒獎典禮場刊,會以故事形式表現,展示印刷在歷史長河下的演進;另外,在獎狀方面,則會在同一圖像設計下以不同顏色表現,突出大會主題,敬請讀者拭目以待。
作品資料
零件文儀印刷(其他) 冠軍
第二十八屆香港貿發局書展紀念封
參賽機構/設計師:
設計流有限公司
印刷商:
點子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公司:
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