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界及文創界關係向來緊密連存,印刷需要創意的靈感,而創作也需要印刷技術實現。今期我們邀請到以鋦瓷及玻璃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家陸珊,為讀者帶來她發展藝術的心路歷程。
文.張渼妍/圖.由受訪者提供

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隨影
擁有一雙巧手的陸珊原在心理學畢業,並在政府擔任行政主任一職十年,穩定而樂觀的前境從來是不少人的人生選項,但陸珊心底一直抱持對藝術的好奇及熱情,並時常與自我對話的過程當中,深刻了解到自己其實希望擁抱藝術,並專注創作。但這段需要毅力及堅持的路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的事,需要多年時光的累積才讓她實現成果。雖然不是藝術本科生,早在2002年左右,陸珊已經修讀了珠寶設計、珠寶製作及珠寶鑑證課程,2003年學習陶瓷,並在2004年到日本學習燒玻璃技術,打開了玻璃藝術的眼界。
獨身走進藝術探索
好學不倦的她於2005年孤身勇敢地走到現代玻璃藝術發源地的威尼斯穆拉諾島深造,跟隨國際知名玻璃藝術家布巴克(Lucio Bubacco) 學習玻璃藝術,及後頻繁往返香港及威尼斯,更成為了布巴克工作室的教學助理。布巴克是玻璃製作這個行業內許多專業人士眼中真正的藝術家,陸珊當時已被布巴克的理念震憾。在穆拉諾玻璃製作工藝中,玻璃製品做好後溫度很高,需要立即放入降溫箱中進行冷卻,否則會破碎。布巴克從來不這樣做,布巴克說這是因為自己在製作過程中全神貫注,尊重物料變化的生命力,每分每秒我都需要與它們交流。陸珊在這段期間吸收了很多玻璃工藝的知識,並虛心學習創造各種製作方法,例如燈工、吹製、及琉璃珠等,擴闊了對玻璃工藝的視野,也得到了遊歷歐洲的特別體驗,陸珊認為這個經驗是重要的里程碑。回港後,陸珊慢慢地思考開設藝術工作室的可能性:「其實我覺得心理學帶給我的內在反思是很大的,我常常思考 What is life,並希望得到一些Reflection,而我自己雖然在政府工很穩定,我的Track Record也是不錯的,可以順利地升職,但我總是覺得有哪裡不對勁,也覺得這些穩定到頭來只是假像。」

原創及香港製造玻璃飾品: “碧”
2008年,陸珊離開了自己擔任十年的崗位,開始作對她生命真正有意義的事。她一邊從事銷售工作學習成為自僱人士,另外一邊開設工作室 – 巧工記 Artisens Studio,這樣突如其來的轉變為她的生活帶來美麗的衝擊,也讓她逐步開展了藝術家的浪漫生涯:「後來我發現其實自己喜歡支配時間的自由,而這一種自由是透過多年來自律不懈的工作而獲得的,起碼在經濟上我能夠承擔自己的夢想。」

安排中學生跟國際知名藝術家Livio Seguso深入交流
陸珊邊工作,放工後埋頭苦幹,鑽研技藝,創作了不少作品。逐步發展至2014年,她偶然在微信朋友圈中發現鋦瓷工藝的作品,大受吸引,立刻聯繫上藝術家本人,毅然走到北京跟隨鋦瓷大師,同樣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王振海先生學習中國鋦瓷修復藝術,這種1500年歷史的古老又迷人的工藝是運用小巧的銅片將破碎的瓷片縫合起來,從而使器皿得到重生。儘管陸珊在這之前一直十分崇尚西方文化,但影響她最深的卻是鋦瓷這一種古老的修復藝術。
陸珊在這幾年,遠赴東北及新疆等地學習,得到不少中國傳統藝術的靈感。學成的她回港後積極宣傳,把鋦瓷精神及成果發揚光大。她曾舉行不同的鋦瓷工藝分享會,即場示範技巧,帶同破損的瓷器跟參加者一起交流。陸珊醉心至此,其實也是被鋦瓷修補的深意打動。有上千年歷史的「鋦瓷」,乃其中一種中國傳統修補工藝,其特點是不需黏合劑就能修復破損的瓷器,還可以耐受熱食的冷縮熱脹。這門工藝首先提倡的就是惜物愛物之心,讓物件物盡其用,為一種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及修養。

縫補生命陸珊鋦瓷藝術展作品
鋦瓷的過程中,修補的陶瓷能夠做到無痕修復,但在陸珊的師門中卻並不允許這樣的情況:「雖然我們的技術可以做到完全沒有痕跡,但我們不接受這樣的委託,因為有破壞及完整的陶瓷其實價格相距甚遠,因此我們不會間接協助別人魚目混珠。」對於陸珊來說,瓷器的功能性重要,而瓷器的疤痕呈現更是關鍵的元素:「我們可以控制裂縫的呈現,尤其一些藝術品的製作,我會先把瓷器激烈粉碎,再加深裂縫,創造跟平常不同的視覺效果。」
此外,陸珊對於「縫補」有獨特的理解。人的生命碰碰撞撞,但一般人遇到傷痕的反應卻是不敢面對,甚至想辦法遮掩傷疤,忘掉過往。但鋦瓷的創作過程往往考驗藝術家如何正視裂縫,而修補不只是外在手法,而是透過小心翼翼的檢視,理解疤痕的存在,並透過修好問題,學習與這些痛苦溫柔共存,承認生命不完美的歷程,從而好好擁抱自我,勇敢地帶著經歷向前。陸珊指出,在自己手中,破裂的瓷器即使經過修補,仍然會擁有痕跡,不可能完全消失,這樣修復的過程考驗耐性,也充滿意義,因為修好的瓷器往往帶著痕跡,但這也是成美妙的地方。陸珊向受眾展現這種在不完美中通往完美的過程,並認為破碎的事物並不是毫無意義或充滿懊悔的,很多時候生命正是因為有了裂縫,陽光及希望才能照得進來,而內在的改變也在這一刻展開:「其實生命中任何的痕跡都是Part of us,就似我有疤痕也不會塗去疤膏一樣,它們都不知不覺中成就了今天的你我,我們不需要覺得愧疚,反而應該接受人生的千瘡百孔,這些都是歷練,承認不完美我們才能好好愛自己。這是我很真誠的想法。」
2019年,陸珊首個的個人藝術展覽—「縫補生命」終於成功JCCAC舉行,由準備、策展到完成,過程讓她感動不已。每件瓷器的破損都如此獨特,而修復的方法都是因情況而有所不同,就如每個人的心理,都是複雜而充滿痕跡的。陸珊的藝術,正正呈現了人身心的破碎都需要長時間的修復,而傷痕不是最重要的,心靈的轉變才是最有價值的事。她希望個展能夠產生共鳴,讓大家開始縫補內在生命,並擁抱屬於自己的歲月痕跡,健康愉快地迎向新生活。
年輕藝術家 需要學習平衡現實及理想
進駐JCCAC多年,作為其中一位藝術家租户,陸珊看到年輕藝術家的困難,除了收入來源不穩定,生產時常缺乏在地資源,由於香港沒有相對應的工廠,因此把握生產數量是一個大的考驗,很多時候個性化的項目都無法大量生產。此外,很多人認為做藝術家擁有高度的自由度,生活充滿彈性,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陸珊憶起自己十年政府工生涯,生活規律,但自從離開恆常工作後,時間管理也一度被打亂,因此藝術家如果要長遠的走,恆心及自律性顯得非常重要,不然容易受到誘惑,虛度光陰。再者,藝術家收入向來不穩定,心態上需要一些調整,才能夠平衡生計及興趣:「早期剛入行的收入大多是教學及銷售作品,我起初很集中教學,也喜歡分享,可能也累積了近一千位學生,但後來覺得整個人失去了自我,也無法兼顧創作,我就發現了平衡生活及興趣是困難的,我也已經度過了這個階段,這也是靠近目標必然的付出。」陸珊不是那種沒有計劃的藝術家,反而擁有高度責任感,她慶幸自己曾經規律的上班,鍛鍊自己,並認為系統的執行力能夠有效解決一些繁瑣的問題,從而靠近目標。
關於年輕藝術家的建議,陸珊認為入行的年輕人很多,但初時卻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順利,尤其很多人都以兼職開始,人際網絡也未必非常健全。陸珊認為一份穩定的工作相當重要,先穩定收入來源,再積極以業餘時間發展技藝。她也認為若果有意加入文藝行列,應先從相關工種及機構入手,這樣吸收的經驗總有得著,比起在完全無關的產業從新開始更為容易,起碼能夠慢慢靠近夢想。現今藝術行政別具前景,陸珊也建議有意發展藝術的人不妨嘗試先從行政入手,當了解整個產業的操作後,更能以專業知識管理自己的藝術業務,為自己探索到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後記

電台訪問
陸珊一直以獨立柔軟的方式堅持自己的藝術道路,做著自己熱愛的事。訪問當天,她帶領我們走到店面及工作室,不少她的作品都融合了專業的印藝技術,而工作室內滿滿都是她藝術工作的工具及試驗,讓人驚訝她十多年來為了藝術付出的心血及時間。陸珊笑言,她最愛獨自工作室專注的時光,她很享受創作時的沉醉,也喜愛嘗試新的媒介,開發不同的呈現可能性,從不覺得苦:「似是瓷器的泥都是由我自己包辦的,陶瓷講求透光度,我可以不停地試,失敗就從頭來過。」
先後在不同地方的拜師學藝,橫跨世界版圖,她在後來定義了自己的創作,玻璃象徵西方文化,而陶瓷就象徵著中國文化。在這樣的交織底下的創作,往往都有著斑駁而多樣的文化意涵。話語堅定、神情認真的她,將會以陶瓷、玻璃及金屬作混合媒介的創作,這些需要高溫的藝術,能夠用相似工具處理,並發掘更多物料可能性。我們期待陸珊將會經常進行她具有力量的創作,以手藝紀錄物品由破爛到重生的過程,以藝術的影響力感染更多在生命中需要被鼓勵及安撫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