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現今社會,不少人在工作期間已為往後的退休生活繪畫藍圖,希望能享受閑暇的生活;然而,有些人則孜孜不倦,希望能夠一盡己力,為社會服務。梁永泰博士正是當中的佼佼者。適逢梁博士奪得第三十屆香港印製大獎傑出成就大獎(出版界)殊榮,本會特意前往訪問,請梁博士分享從事影音出版45年的心得,以及他堅持推動的青年教育工作。
文‧郭曉君 圖‧梁永泰博士
從事青年出版四十五年,培養編輯人才
對於得到是次傑出成就大獎,梁永泰博士分享道,自己只是投入青年工作,在政府機構、大學從事教育工作、領袖訓練,同時涉獵出版影音等工作,希望在思想上幫助他們;他把榮譽歸功於服務了四十五年的突破機構,謙稱自己只是當中的代表。
同時,梁博士認為這是對於機構的一個肯定,並為此感到開心。自《突破雜誌》創刊開始,突破機構以青年出版為其中一個主要工作,他亦藉此向我們分享創作的緣由。他回憶道,當年自己在中學任教,發現中學生深受電視、雜誌等媒介影響;而教師工作的廣泛性遠不及媒體傳播,接觸的青少年也有限,於是聯同蘇恩佩、馬鴻昌與蔡元雲等人,創立《突破雜誌》。梁博士笑指因為自己初入行時缺乏指導,難免感到困難;進行編輯訓練正是因為明白箇中難處,希望幫助有遭遇同樣難題的年青編輯。同時,他積極進修,修讀電影、倫理、傳播、影音媒體等課程,希望透過青年出版工作,啟發年青人培養良好的人生方向與價值觀;自己則負責進行編輯訓練、策劃及出書。

2014年,梁永泰博士撰《黐線以外》,討論文化傳承、媒體與溝通等資訊素養的問題。

梁永泰博士在突破機構40周年感恩崇拜上主講
「思青年所思」的六大出版理念
《突破雜誌》出刊後得到熱烈的迴響,高峰時期發行量更高達48,000本,成為當時香港的三大雜誌之一。梁博士認為雜誌的成功離不開社會氛圍與刊物風格上的創新。他回憶道,創刊時正值社會動盪之時,面對人心惶惶、青年人苦惱不堪的時期,自己剛好看到《教父》(The Godfather)這齣電影。他深深感受到電影的魅力與帶給觀眾的震撼;自此,他把電影語言放到文字出版之中:訂下鮮明的主題、寫出青少年關心的議題、進行深入的調查與訪問,配合講究的圖片與排版,創造了一期又一期植根青少年心靈的讀物。
談起突破機構的出版工作,梁博士分享了自己心中的「六大出版理念」。首先,要界定內容方向。他列舉了教育以知識為本;社工以問題為本;商業以經濟為本的例子,強調青年雜誌應以青年的內心世界為本,包括他們所關心與感到掙扎的議題,以及他們的想望和展望。所以,機構內所有的影音出版均以青年為中心,以回應他們的需求。其次,由於創刊之時,坊間不少雜誌以翻譯國外讀物為本;梁博士強調了地土性的重要,認為內容應以香港實際處境出發,配合中國的民族思想、亞洲的視野,至為重要。第三,他嘗試站在青年的立場思考他們的焦慮,了解他們的關注點—既不是過去,亦不是當下,而是未來。梁博士以「將來」為出發點,訪問MIT Media LAB及東、西德等地,並走遍世界博覽館,將吸收到的養分與文化衝擊開創突破青年村,進行一系列出版媒介教育、通識教育等青年項目,透過不同教育培養未來的青年領袖。
第四,運用開放式、對話式的編採手法,給予青年演繹的自由。梁博士以電影、照片為例,指出這些開放式的作品往往能給予青年想像與發揮的空間,而非指導式文字表述。時至今天,《突破書誌》(Breakazine!)仍有許多青少年的訪問,能夠給予他們對話的機會;同時扮演導師的角色,透過出版影音工作,開啟不同文化、途徑的窗戶,讓青少年自由起飛,實現自我。第五,為具創意的表述方法。他認為,講故事的方法很多,突破團隊不斷尋求不同的表述方式,避免依書直說,實現不同的敍述手法(Narrative Form)。最後,報導與疏理社會的趨勢,而非報導單一時事。梁博士解釋道,每宗新聞都反映著當下的社會、思想文化;有別於新聞,從事雜誌與書籍的工作正是要尋找這些背後的趨勢,深入地了解與報導這文化背後青年如何看待自己生活的地土與社會。

左上起:《突破少年》創刊號、《突破雜誌》創刊號與《突破時刻》廣播節目

《突破雜誌》以當時青年關心的議題為主題

2011年,《突破書誌》(Breakazine!)創刊。

在突破機構擔任總幹事期間於辦公室留影

梁永泰博士與突破國際華人青年領袖營組長合影

《突破書誌》(Breakazine!)創刊時編輯及一眾青年義工合影

突破機構與商界合作的青少年創路活動
開辦恩光書院,建立城市校園
後來,梁博士從突破機構的總幹事一職退任,本想好好享受閒適的退休人生。不料,香港當時面臨金融危機,他看到許多被譽為天子驕子、選修經濟相關的年青人徬徨無助,便毅然放棄退休計劃,積極籌辦恩光書院。
從梁博士神態自若地分享辦學經過,難免讓人以為過程一切順利。他聽罷不禁大笑,繼續以樂觀的口吻回應筆者:「其實辦學的每一步都很困難,我要花上許多時間思考、尋求意見,亦要進行大量閱讀作參考之用。只是,做每件事都要先踏出第一步,方能繼續下去。」他分享道,前廣播處長張敏儀有一次於電台節目中談及曾經被國外的通訊科技要員嘲笑,作為公營電台,居然沒有一個專屬的電視頻道。張敏儀對此卻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態度,令梁博士回想突破機構成立時只有幾個成員的日子,這令他在往後的日子即使困難重重,也能滿有信心重新踏上教學的道路。
談到辦學過程,梁博士積極樂觀的性格表露無遺。在香港辦學並不容易,要建立高等學府,更是難上加難。在尋找到三個家庭的經濟支持之後,他又要為學院的選址張羅。其實那時候,龍圃花園的後人曾希望梁博士利用這園地辦學,思量過後,他決定於市區辦學,並與龍圃負責人合作,定期舉辦「價値教育在龍圃」體驗計劃。他笑言,恩光書院難以負擔如此龐大的歷史建築的管理工作,把校園設在熱鬧的市區,除了有別大專院校自成一角的風氣外,更能推廣「城市校園」的意念,鼓勵學生走出去,體驗社會,認識社區。
除此之外,梁博士笑指正好遇上大灣區的機遇,能夠吸納更多不同地區的青年學生,透過信仰與科學結合的課程編排,讓更多新一代對地球村有更深入的認識。收生無疑是當下舉辦自資課程的大專院校共同面對的一大難題,梁博士卻滿有信心,認為香港地方雖小,國際視野卻很高;現時課程除了信仰議題外,更與學科有深層對話,切合社會情況,國外師資優良的學府自然願意合作,亦能吸引學生報讀。

梁永泰博士在恩光書院錄像圖書館接受本會名譽主席吳競輝訪問

恩光書院與美國大學合作提供碩士課程,圖為本地教授及同工。
媒體不再只是盛載資訊的工具,更是知識與教育的載體
雖然梁博士目前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至教學之上,但教學與影音出版可謂唇齒相依,難以分割。訪問當天,他手執一本剛剛出版的研討會論文合集與我們分享。今年1月,恩光書院曾舉行一場為期三天的國際研討會,他邀請了四十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分享二十五篇論文;最近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集合這些論文並出版成書,教他十分驚喜。面對文化環境不斷變更,梁博士深信語言的力量,媒體不再只是盛載資訊的工具,更是知識與教育的載體。
對於未來出版與印刷行業的發展,梁博士腦海裡依然勾勒了具體的藍圖。印刷行業面對電子媒體的衝擊,梁博士認為「精煉」是唯一的發展方向:世界資源減少的同時,印刷質量成了廠家能否生存的衡量標準。出版行業亦如是,如果讀物缺乏質量,難以帶動讀者吸納新思維、培養正向的價值觀。梁博士反思到舊有的出版方式應該予以改變,以啟發性入手,包括資訊性、透視性、整合性、互動性與參與性的元素,方能適應新的媒體轉變,實現文化傳播的功能。他以簡易的跳舞鞋例子為是次訪問劃上句號:「優質的出版並不是只出版小部分人才能看的讀物,而是當大眾想查閱有關跳舞鞋的書籍,都會想起這本書。」

梁永泰博士與參與研討會的學者對於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把研討會論文集合成書均感到十分雀躍

《哪個孩子不出色》既是梁永泰博士的著作,亦是他從事青年工作的秉持的價值觀。

《哪個孩子不出色》既是梁永泰博士的著作,亦是他從事青年工作的秉持的價值觀。
總結自己的事業生涯,梁博士認為自己在人生前半場致力推廣普及文化,希望透過文字的救贖力量與影音的感染力,以生命影響生命,讓年青一輩不再在生活與社會上感到迷茫;並希望他們能夠從文字影音中得到啟發,建立正向人生觀。
而在生命的下半場,梁博士放棄了退休後弄孫為樂的安逸生活,走進高等教育的領地,希望以信仰影響更多人,幫助在高等學歷下、在物質社會的高壓下,深感痛苦的莘莘學子。他始終相信,要多嘗試,不怕失敗,才會有機會。所以,他才會一次又一次打開不同的窗口,希望循不同途徑接觸青年人,陪伴他們一同成長。
誠如梁博士於剛過去的香港印製大獎頒獎典禮中親自製作的短片所言,「折翼孩子能飛」。在他的世界裡,並沒有優劣的青年之分,每個人都有成為青年領袖的可能。梁博士將在人生的後半場繼續為社會正向價值文化、為年輕一代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