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nley 與其太太Stella 共同創立BNI 香港
人生道路上,我們往往有著無盡的抉擇;每一個選擇也不是短暫的存在,而是決定著你未來的路向,或平坦,或泥濘;或順遂,或崎嶇,這都是在於你。今期,我們非常榮幸專訪到BNI(Business Network International)香港創辦人及執行董事江岸綠先生(Stanley Kong),訴說著如何把BNI的引薦概念帶來香港,讓「先付出,後回報」等的價值文化如種子散播出去,栽培出一個又一個的領袖;面對著順境或逆境,他又是如何見微知著,學會清空自己,永不停歇地學習?
文.卓詠欣 / 圖.由受訪者提供
放下一切 將BNI帶入香港
生意,無論大、抑或小都是一門學問,需要我們不斷地鑽研與溫故。放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我們要不斷傾聽對方的心聲,感受大家的情愫,才能拉近彼此間的隔閡。 而1985年從美國成立的BNI(Business Network International)商業引薦平台同樣視人脈為一座寶藏,創辦人伊凡•米斯納博士(Dr. Ivan Minser)堅信人們以農夫精神,「先付出,後回報」的概念,會員之間主動幫助,互相引薦,宛如散落懇切的種子,靜待種子的發芽、成長、開花與結果。直到2006年,BNI香港創辦人及執行董事江岸綠先生(Stanley Kong)就將BNI(Business Network International)商業引薦平台引入香港,「我認為BNI業務引薦的概念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最終決定再一次放下自己原本的生意,把BNI帶來香港。」他幹練堅決地向我們說道。
訪談開首,Stanley隨即娓娓道來自己與印刷界的不解之緣。「我是修讀新聞與傳播學系的,最初從事新聞記者,後來就進入東方擔任財經記者,與紙、印刷充滿著緣分;其後,就成為財經公關,接觸了很多印刷品,例如:招股書。相對於電子書,現在也是喜歡閱讀實體書。」縱然St anley自嘲為「舊時人」,然而,他多年來潛心探索未知,不斷學習,不停反躬自問。「我有很強烈的求知慾,喜歡學習新的東西,會到世界各地修讀不同的課程。在19 97年金融風暴後,許多公司倒閉,我那時候就會疑惑為什麼上市公司也不能跨越難關,我希望知道如何幫別人減低失敗率。直到20 0 6年,我到澳洲參加培訓,從中認識了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BNI成員,就感覺BNI與我的想法非常接近。」人生中,每一個在你生命裡出現的人也有原因的,後來,St anle y便因這位馬來西亞BNI成員的轉介,而成為將BNI商業引薦平台引入香港的第一人。當我們嘗試新事物的時候,往往懷著惴惴不安和緊張的心情。St a nle y坦言:「一開始對於BNI的系統一無所知,於是便親自飛往馬來西亞瞭解B NI會議,看見30多人的一個會議便能夠有70多個引薦。那時候,就會驚覺若然把它帶回來香港一定可以幫助到許多人。」於是,Stanle y更在2010年不再經營英文學校及其他新業務,放下一切,專心一致地經營BNI這個商業引薦平台。

BNI香港董事顧問團隊成員

2019及2020年BNI香港國際年會
成為一個領袖:Too Many Bosses, Too Few Leaders
在Stanley不懈努力下,目前BNI香港及內地的會員人數超過6500人;2019年會員之間的互相生意引薦超過356,000宗,並促成超過70億的生意成交。「它是一個商業平台,是一個引薦的系統。主要目的是將生意人聚集一起,互相幫助與引薦生意,建立一個長遠和有意義的關係。BNI有許多工具和系統,例如:『紅綠燈』的計分系統等等,會員能夠持續引薦生意給予對方,有香港本地公司之間的生意,亦有香港與外國公司等不同層次的引薦。同時,即使BNI不是一個培訓機構,但也花了很多時間在培訓教育的工作上,會員們更可隨時隨地花很多小時在BNI大學學習。」Stanley淺笑,並續說:「BNI可以幫助很多老闆和專業人士,我們都知道做生意很難而且失敗率很高,而這個BNI系統卻能增加生意的成功率,製造不一樣的互助營商環境和跨地域商圈,所以我們越做越開心。」
在他眼中,BNI招募的從來不是會員,而是領袖! 「記得有一年,我在馬來西亞機場的書店看到一本書,「Too Many Bosses, Too Few Leaders』。這世界有太多老闆,卻太少領袖,這與我剛提到的企業成功率和失敗率有關係,如果老闆希望公司發展得越來越大,就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真正領袖。」成功的領袖往往能帶領追隨者走向光明,披荊斬棘。Stanley深知在BNI短時間的訓練未必能讓會員完全能獲取領導技能與才幹,所以他抱著謙卑的態度:「我在這十四年間,是不斷在學習中,領袖能力是沒有一個課程能讓你完全學通;它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所以我總是視自己為學生。例如:現在我可以影響到一百人,若然領袖能力提升,我就能影響到兩百人、甚至兩千人,影響的深度和層次也有所不一樣。」被問到,如何為一個出色的領袖,他就指向辦公室門口貼上的BNI七個核心元素並朗讀,要先付出,後回報 Givers Gain、終生學習 Lifelong Learning、傳統與創新 Traditions & Innovation、正面積極的態度 Positive Attitude、問責A c coun t ab ili t y、建立人際關係B uil din g Relationship、讚揚Recognition,並打趣地說道:「如果老闆們也做到這七大元素,我相信所有員工也會喜歡這位老闆的。」

2018年BNI香港國際年會
走出山洞
疫情下,或許無數的中小企面臨如海嘯般衝擊,隨著海浪顛來簸去,彷徨無助,Stanley形容BNI就是他們的智囊團,有著不同行業和資歷的老闆將心比心地分享意見。「有時候,老闆們就像『山洞人』,他們上班由家裡開車到公司,下班就開車回到家裡,對於其他行業並不了解。BNI這個平台就可以讓不同行業之間會互相交織、互相學習。」他接著引用Inte l創辦人發人深省的說話:「所有行業也會經歷策略轉折點Strategic Infection point的時刻,如果你不改變,就會下跌至谷底;反之,你可以積極改變與學習,脫穎而出。」縱然面臨詭譎多變的情況,St anley仍表現得泰然處之,更明瞭到「逆境」過程經歷憤怒、否認、接受和行動是必然的,也揚言會視疫情為長期作戰,BNI的存在有助讓會員們走向光明前路。
一切清空,永遠學習
多年來,Stanley孜孜不倦地不斷改進,不斷提升自己;訪談中,他多番提及 「終身學習」,「如果你問到我為什麼那麼喜歡BNI?因為它其中一個核心價值是『終身學習』。每一個分會就好像一間公司一樣,如果不學習就會慢慢地衰退,我們要持有開放的心態,向其他人學習。我也要清空自己,歸零地學習,才會看到不完美的地方,然後做得更好。這都不是與別人比較,而是自己在工作上、思維上,系統上不斷提升。」現今,面對著互聯網急速的發展,網絡的資訊如潮湧現,把我們的腦袋塞得滿滿的;然而,有時候我們需要清空自己,才能注入新的知識;萬物皆有始終,周而復始。正如Stanley所言:「終身學習能夠啟發到會員,教導到大家如何持續的修正。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有時候聽到七次,還不夠,需要試到廿一次或以上才領悟,真正用到。世事無完美,如果是完美,我更擔心,因為已沒有空間可以進步。」常言道:學海無涯,面對著廣闊的知識,更應虛懷若谷,用心學習。
Stanley對於學習,並不是懂了就好,而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而是把它視為興趣,以求學為樂。然後,再將這份知識幫助有需要的人,付出往往比回報更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