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文化涵養博大精深,本會是次有幸訪問藝術教育家、中國畫大師梁崇鎧,向我們娓娓道出他對香港藝術教育的經驗之談、中國畫的文化意義,以及他多姿多彩的生活。
文/部分圖片‧郭曉君
藝術教育家
梁崇鎧老師是一個對於香港藝術教育貢獻良多的教育家。剛完成師範課程,他便執起教鞭,在一間新開辦的官立小學教起美術。當時,梁老師任教的美術科主要教授西洋畫,手工藝則被劃作「勞作堂」的教授範圍,由另一個老師負責,與時下課程大不相同。
後來,梁老師有機會轉到中學繼續教職,他開始對藝術教育有所反思。彼時任教的中學有一個藝術學會,給予學生自發創作的機會,在學會活動的過程裡完成了大大小小作品,連年於教署轄下衛生教育組的比賽中獲勝;得到校方鼓勵,學生亦十分成熟,懂得如何策劃展覽、舉辦藝術相關的活動。這時,他深刻體會到藝術教育不應止於繪畫,而是包含創造力、立體與平面設計等,包羅萬有。七十年代,梁崇鎧把握當時擔任高級視學官的顧理夫(Mr M . FGrifith)給予的機會,前往英國修讀立體設計課程。
在英國學習藝術,讓梁崇鎧學會了如何構思創作的方法,亦對「如何學習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雖然英國與香港的教育方式和教學目標不同,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梁老師吸收了英國的教學方法,並將之引用到隨後的工作上,帶領學生思考。回港後,政府意識到工業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在教育署成立了工業教育組,一些工業學校亦相繼成立;而梁老師則到葛洪量師範學院擔任講師,並主講設計。當時人們主要教授美術設計,對工業設計的概念不大了解,梁老師便在學校教授立體設計,讓學生設計適合幼稚園學生的玩具產品,從中學會設計及生產。
一年之後,梁崇鎧申請到工業教育組做督學(Inspector),負責編寫教學指引,目標是打破過去純粹技巧操練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培養思考、設計與動手製作的能力。隨後一年梁老師轉作教育主任,直到1978年。當時,李惠利工業學院(下稱李惠利)開始籌辦,他便申請前往擔任設計系的系主任。那年工業教育組成立了新部門,脫離教育署,並與勞工處旗下部門Industry Training合併,成為了VTC的前身。梁老師與同事設計課程時考慮到學校兩年制的學制,學生未夠水平進行設計,便著手改變課程內容。在成為系主任的大約十年間,李惠利先後開辦了室內設計、平面設計、手飾設計、時裝設計等課程,學生在基礎與發展專業上得到訓練,出路不俗。
眼看課程已經發展至高峰,梁崇鎧老師毅然退休,結束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退休之後,梁老師的身體變差。一次,他面對突如其來的心臟手術,十分彷徨,便對自己許諾,手術成功後會以自己最擅長的繪畫回饋社會。於是,他在2002年再次成為導師,教授中國畫;並在2008年成立天風畫會,直至今天。
-199x300.jpg)
2013年為東華三院籌款演出折子戲〈七月七日長生殿〉
國畫的文化意義
梁崇鎧老師並非從小接觸國畫,第一次學畫國畫,是在教育制度改成上、下午班制,放學後有空閒時間;又適逢當初在師範學院的導師何漆園老師退休後在家中教起中國畫,他便開始學習國畫。習畫過程令他對於中西藝術有了更深體會。中西畫的分別,梁老師認為可體現在藝術走向與目標之上。在他而言,中國畫主要為了表達真、善、美,畫中種種部件,包括題字、留白及印章,都呈現了對於色彩、位置與搭配等思考,予人作欣賞之用;而西方藝術,則是一種語言,為了傳情達意。外國人更會利用藝術作教育用途,訓練學生的創造力與觀察力,希望他們透過藝術作品表達內心所想。由於兩種藝術的作用不同,其畫風與審美眼光亦不盡相同。因此,梁老師更加認為有必要保留並延續中國畫的獨特性,使之作為一種藝術的流派、一種文化優勢。
面對香港藝術課程偏重西洋畫的現象,梁老師剖析得十分透徹:「站在教師立場,中國畫用水方面較難控制、收拾時比較麻煩,教授西洋畫的確較易處理;同時,大部分教師與學生都沒有國畫底子,當時便不太流行。」另外,由於香港受英國文化影響,對於國畫的關注亦越來越少。所以,梁老師2002年再次教畫時,便選擇了中國畫,希望為這獨特的文化瑰寶出一分力。
梁崇鎧老師推動國畫不遺餘力,除了自組畫會,策劃大大小小的展覽外,2017年底亦邀請了識於微時、同為資深美術教育家的李國輝老師合辦書畫展,向外界展示低調的李老師的書畫作品。談到策展,梁崇鎧老師侃侃而談,由於青年時期作為老師,曾協助不少學生、學校舉辦展覽,早已十分熟悉公共展覽的要求、空間,過程可謂得心應手。2018年4月,梁老師亦預定於元朗大會堂舉辦個人展覽,繼續推廣國畫藝術。
「不立異以鳴高,不降格以諧俗」

梁崇鎧老師把何漆園老師的遺訓掛在畫室
「不立異以鳴高,不降格以諧俗」,是何漆園老師的遺訓,亦是梁崇鎧老師掛在畫室、記在心上的訓詞。梁崇鎧老師自言一生中有幾句說話對他影響深遠。第一句是他在師範學院上社會科時,任教老師「去任何地方,最重要是認識周遭的環境」的一席話;其次,是他在英國進修設計時所聽到的一句—Simplicity is the key word(簡易最為重要);最後一句則是何漆園老師的遺訓。梁老師直言,這三句話讓自己做人、做事、生活與思考的方法有所改變,必然會牢牢記住。
梁老師積極參與各種活動,生活多姿多彩。除了畫畫之外,他的興趣十分廣泛。早在師範學院讀書時,他就曾經勝過三間師範學院的長跑冠軍;在工業學院任職時,也得了幾次教職員間的羽毛球比賽雙打冠軍。
另外,自從在英國一間酒吧看到外國人獻唱中文歌後,梁老師便愛上了歌唱,退休後更參加了高齡合唱團,曾於哈爾濱音樂節表演;其後又加入粵曲組,從頭學習一門音樂藝術。不難發現,梁老師退休後喜愛的活動離不開藝術文化,他亦從中得出「所有藝術都是在尋求不同的對比」的心得。這想法貫通到其中國畫作品中,能夠看到他簡樸的生活、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入微。
後記
訪問當天,梁老師早早就在畫室等候我們,訪談期間耐心向我們解釋與介紹國畫的畫風、主題、使用物料。在他身上,確實體現了「不立異以鳴高,不降格以諧俗」的風骨。從梁老師的話中,我們了解到很多有關香港藝術教育發展的故事,獲益良多。
梁崇鎧先生小檔案
一九三五年生於廣州,一九五三年畢業於葛量洪師範學院並開始在香港官立中小學任教,課餘時追隨嶺南派大師何漆園先生學習中國畫,一九七一年蒙香港教育司署選派到英國布理斯托理工大學修讀立體設計三年,並於一九七四年考獲一級榮譽設計學士。一九七四至七五年任葛量洪師範學院美術及設計科導師。一九七五年至七八年轉任設計與工藝科督學。一九七八至七九年受聘為李惠利工業學院籌劃新創的美術設計系,一九七九年正式成立並出任該學系的創系主任,當時系內設有平面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首飾設計、時裝設計、陳列設計等科,其間為香港工商界提供不少設計的專業知識及訓練,直至一九八七年退休。二零零二年開始自設畫室教授中國畫,二零零八年成立天風畫會,兼任會長迄今。
(資料來源:《李國輝‧梁崇鎧書畫展》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