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也是我們所在企業的榮譽。在此,我代表力嘉國際集團全體員工向香港印藝學會和業界同仁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力嘉國際集團董事長馬偉武先生在早前榮獲第三十一屆香港印藝大獎頒發的「傑出成就大奬」。歲月如梭,他多年來對印刷、出版和社會貢獻良多,實至名歸。在今期《印藝》月刊封面人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力嘉國際集團董事長馬偉武接受專訪,訴說著集團多年來歷經不同的轉型,香港印刷市場對於新一代來說面對著的機遇與挑戰,一言一語演繹出他永不放棄的人生態度。
文.卓詠欣 / 圖.由受訪者提供

力嘉國際集團董事長馬偉武

2011年轉型升級創辦深圳·力嘉創意文化產業園
緊抓時機 創下黃金時代
「力不到不為財,還要精神可嘉。」這不僅是力嘉國際集團名字的起源,更是馬偉武多年來拼搏的精神。馬偉武於1946年出生於汕頭市潮陽區,13歲跟隨著母親來港與父親相聚。當時馬偉武家庭經濟窘迫,他為幫補家計,便開始在大排檔
當一名刷碗工;在機緣之下到一間紙品廠當學徒,這是馬偉武在印刷業生涯中的開端,還延續到其終身的事業與使命。年輕時,總是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剛勁,馬偉武也是。他毅然辭去廠長一職,在1970年,懷揣著自己的積蓄9000元創立了力嘉紙品公司,「當時就定下了目標,我要做老闆,便努力的儲錢。那時就會想著就算失敗了,我就重新打工,沒什麼大不了」馬偉武泰然自若地說。或許愛拼才會贏,這個位於觀塘康寧道的半個檔位,直至現今,卻已蛻變成國際化的大企業。當年馬偉武的9000元也搖身一變為百億身家。

1970年在觀塘康寧道
創立力嘉

力嘉香港觀塘現址
五十年過去,由從「幾十平米閣樓工廠」的小作坊,到成為業界聞名的業務全球化、經營多元化的國際集團,一切並不是一蹴而就,全憑馬偉武得堅持不懈,潛心經營。「1 978 年,我弟弟馬餘雄就加入我們力嘉這個團隊。我們兄弟班一路以來發展在包裝和印刷方面,業務慢慢擴大。」直到1986年,適逢內地改革開政策之下,馬偉武緊抓著其大好時機,充分地利用了當時的融資、土地優惠政策以及人口紅利、巨大市場需求的優勢,力嘉在橫崗的觀音山腳租用了一座600平方米的廠房,開始投入生產。「當時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會思考著國內發展如何?然而,國內發展的條件不錯、人工便宜。我們企業發展的黃金時代為90年代,後來經過1986年四年的奮鬥,自己購買土地建廠房,更新了生產設備,其業務發展不斷擴展,這是企業最大的里程碑之一」他說。力嘉受益於改革開放,四年間投資興建橫崗力嘉紙品大廈、引進了美國製造的瓦楞紙板生產線與德國印刷設備開展印刷業務,如今逐漸成長為包裝印刷業的「巨輪」,產品覆蓋紙箱及彩盒包裝、彩印及數碼快印,並慢慢邁進國際市場,成為一個全新的里程牌。

1978年胞弟馬餘雄(今力嘉集團董事總經理)正式加盟力嘉,攜手共創力嘉偉業

深圳橫崗力嘉廠原貌

1994年橫崗力嘉工業城
一期
敢於嘗試 發揚印刷術
縱然馬偉武曾多番提到「不轉行,就轉型」,然而每一次的轉型也是圍繞著印刷業,同樣地,走到2002年成立華南城的項目,為印刷業提供了一個原材料的平台,寫下歷史一刻。馬偉武向筆者娓娓道來:「當一個小型的工廠往往需要許多原材料和配套的東西,因此我們在深圳成立一個原材料的交易地方。20 03年就成立了華南城,成為五個股東之一。這個華南原材料交易中心有五個項目:皮革皮具、電子、印刷紙品包裝、五金化工塑膠和紡織服裝。我既然是印刷紙品包裝的一份子,有責任建立一個印刷廠的印刷包裝原來料工業中心。」他秉承著為印刷業貢獻的心與佳甯娜、民生集團、香港建業、京暉國際五家集團共同在深圳投資興建國內最大規模的國際工業原料城,先後引進了海電氣集團、海德堡、三菱重工印刷機、大日本網屏、博斯特等等企業,成為紙品印刷機械、耗材生產廠家的直銷基地,還有印刷紙品包裝企業的採購平台。後來,馬威武還與幾位股東相繼在南昌、南寧、西安、鄭州、哈爾濱、合肥及重慶興建華南城,逐漸在全國大施拳腳,擴大印刷市場的影響力。

考察選址華南城工業原料城

2009年華南城上市
每個人的人生總不會時常安穩順遂,往往不經巨大的困難,就不會有偉大的事業。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這突如其來的危機讓人措手不及,馬偉武坦言印刷業亦是,當時許多人也前往國內投資,因而競爭變得更為激烈,無奈地營業的毛利隨之變得少。他明瞭傳統製造業的黃金時代已過去,要生存下去,必然要轉變發展模式、加快產業升級;力嘉在2011年進行產業升級,把印刷糅合創業文化產業中,打造了創意文化產業園,並先後榮獲「印刷產業示範基地」、「國家AAA 級旅遊景區」、「深圳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等的稱號。他積極走進嘗試與印刷、藝術展覽、創意設計相關的文化領域,產業園為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施展所長的平台,當中設有多個展示中國印刷文化發展過程的展覽館,例如:畢昇印刷文化博物館,以中國印刷技術發展史為重點,利用圖像、實物、仿製品及動畫等形式再現了中國的印刷術起源、發明、發展過程。「『印刷』是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我們有責任把這個歷史文化發揚出去,告訴下一代印刷的歷史和過程,一一描述出印刷由傳統、數碼印刷和個人化的發展,讓第二代、第三代能夠看到這個傳承」,他樂於從事印刷之際,還存有感恩之心,但願讓更多人認識印刷,將印刷文化在時代的洪流下流傳下去。

深圳力嘉產業園畢昇印刷文化博物館

紙咖啡創意設計產品

力嘉環保包裝印刷產業園休閒區—嘉湖觀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漸漸踏進一個數碼資訊的時代,力嘉近年同樣不遺餘力地與時代並行,在東莞橋頭鎮力嘉環保包裝印刷產業園和深圳力嘉創意文化產業園開創「3D科創 開啟智慧未來」的主題,以科創為主軸,把創意文化與印刷延伸到現代科創,更延續了馬偉武勇於創新大的精神。3D打印技術風靡全球,馬偉武也在「大灣區3D科創實驗基地」展現如何一秒鐘掃描人像,積極推動3D技術。他其後隨和地為我們闡述3D與整個印刷蘊涵著非常大的關聯,而力嘉近年發展著由數碼到仿真的掃描,其高仿真字畫類產品包括了國畫、油畫、水彩畫、舊資料、字畫禮品等等。集團進入了德國CRUSE高清晰數碼輸入掃描儀,同時配置惠普噴墨印刷機,精度高、速度快、輸入尺寸大,一改以往傳統線掃描設備的掃描繁瑣及不能處理實物,「最新科技仿真度達到95%以上,兩張作品放出來有難辨真偽」馬偉武說。

3D彩色人物打印

粵港澳大灣區3D科創實驗基地

3D彩色秒速全身掃描儀
對家鄉有種情意結
光陰荏苒,許多感情或許會被時間所沖淡,然而,懷鄉卻是馬偉武一種難以忘懷而深沉的情感。他成功後不忘回饋家鄉,曾為汕頭市潮陽區和平博愛慈善會捐獻善款1000多萬元,修建力嘉文明路等等,還出資捐建「力嘉中學」。談起家鄉,他感慨地說:「我出生在汕頭,13歲就來香港,對家鄉有種情意結。我在家鄉謹讀完小學五年級就赴港打工,並開創力嘉;一直而來對家鄉的情懷並不會忘記,每一年清明也會回去。我們一定不能夠忘本,我們在這裡出身,必然有感情」,馬偉武對家鄉的貢獻不禁讓人想起賀知章《回鄉偶書》中提到的「少小離家老大回」。他表示最為感動莫過於「曾參觀家鄉的一所學校,走上三樓以鐵皮屋建成的天台,那裡有約108名學生。當時正是天氣炎熱的五月天,只有兩把的牛角扇撥著課室,那陣陣的風是熱的。」後來,馬偉武就決心在家鄉建學校,實踐「博學、慎思、明辯、篤行」育人理念,他深知建學校需要的是身體力行,於是就在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園設計了約20個學校的草圖,再親力親為地聘請工程師、建築公司等等,每星期還會親自到家鄉監督進度,至今,學校已發展成容納了2000多名高中生,耗資8000萬人民幣。沒有人能夠否定教育的意義,「學校是能夠培育第二代,流芳百世,把知識一直延續下去。」馬偉武不僅是一如既往地肩負著印刷包裝行業的使命,還回饋社會,把對家鄉的情懷渲染在每一項慈善公益事業裡。馬偉武先後榮獲過「熱心公益獎」、「深圳市光彩事業貢獻獎」、「抗震救災重要貢獻獎」、「世界傑出華人獎」、「南方華人慈善人物獎」、「熱心商會工作特別獎和全國優秀包裝工作者」、「畢昇印刷傑出成就獎」、「深圳十大創客獎」、「傑出港人-卓越人物大獎」、「香港創新科技卓越企業家獎」等榮譽。

2010年力嘉中學奠基儀式

力嘉中學全景
堅持奔向目標
馬偉武年過七旬仍好學不倦,他老而彌堅 ,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他在社會上多種身份,曾任香港瓦通紙業廠商會第十三、十四、十六、十七屆會長,深圳市橫崗(工商聯)商會第二屆會長,亞洲區瓦楞紙業協會第一屆副會長,現任中國包裝聯合會參事會副主席,深圳市政協歷屆港澳委員聯誼委員會、香港跨境車主協會創會會長,傑出華人文化促進會常務會長,廣東省印刷複製業協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當年拿著9000元港幣開創公司的馬偉武,如今如此的成功,全賴他敬業樂業、以廠為家,以廠為樂的精神。五十年過去,現在的社會成功仿似不那麼容易,馬偉武也說著:「現在的環境與從前很不同。從前比較容易發展,只要有目標,赤手空拳亦能得到成功;現在科技時代之下,年輕人必然要有學識、理想和目標,加上自己的堅定意志。堅持!不能夠遇到少少困難便放棄,俗語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顯然付出了無數的汗水和時間,雄鷹也要冒折翼之險,方能搏擊長空,正如馬偉武一樣,由打工、學徒、師傅、廠長到老闆,一步一步地建立力嘉國際集團,鍥而不捨的做事態度,這樣才會翱翔於藍天。

2005年世界傑出華人獎

2013年畢昇印刷技術獎

2019年香港創新科技卓越企業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