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印製大獎旨在鼓勵本港印刷、出版及相關行業,不斷製作優良而富競爭能力的印刷品,並希望把設計、出版與印刷聯繫起來,亦即把藝術、出版理念和技術結合。第31屆香港印製大獎進入籌備階段,本屆預計在2019年7月正式發布參賽日程、詳情及細節,並在2020年4-5月開始香港印製大獎巡迴展覽。
香港印藝學會在本期月刊先為讀者帶來了第31屆香港印製大獎序幕對談,向一直關注香港印製大獎的業界朋友以及普羅大眾介紹第31屆香港印製大獎的發展方向及目標,讓大家對此有率先的了解。本次對談由香港印藝學會名譽主席葉偉慈先生及第31屆香港印製大獎主席張錦華先生展開,雙方憑藉此機會,討論香港印製大獎的未來挑戰及願景。
對談日期:2019年5月28日
對談者:葉偉慈先生(簡稱:葉)、張錦華先生(簡稱:張)
葉:根據以往經驗,舉辦香港印製大獎的困難點從來都是關於贊助商的參與,有他們的支持才能使我們再接再厲。香港印製大獎也嘗試增添了新穎的項目,希望吸引更多界別踴躍參與。但新增項目的參與者仍是少數:如校刊、餐牌、創意產品及地產項目,這仍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或者過渡一段時間才能讓業界接受我們的轉變。另外,我們的影響力至今仍然停留在業界專業的範疇,並未完全地推展至終端用戶及客戶的層面。
張:其實這是典型的品牌老化問題,香港印製大獎從來都是招募印刷及設計公司,然後過去數十年重覆地進行同一種模式。這些受眾已經漸漸年老,又或習慣被動參加;新的參賽者對我們的印象未夠深入。反觀市場趨勢,傳統印刷公司大多以B2B的形式營商,我們需推動「以客為主」的模式,讓印刷品的終端用戶知道香港印製大獎的力量。我建議執行傳訊計劃的重組,讓其他參與者知道他們參加的目標及意義。我們的工作就是深入了解參賽者為何會參與比賽,並進一步逐家逐戶去探訪我們的客戶,了解他們的需求,改革我們的參賽制度。我們希望不只吸納印刷界的支持,也希望得到設計界及品牌擁有者的關注,並將大獎推展至民生及日常事項,讓普羅大眾了解我們的事業特色。其實香港印製大獎長年來也榮幸得到政府及半官方機構的關注,我們也希望申請他們的資助。
葉:香港印製大獎除了適用於業界內專業人士,有沒有一些新措施可以有效吸引更多終端用家關注以及參與?並且讓他們知道香港印製大獎於他們也是息息相關,而且得獎作品的效應也能惠澤至他們?
張:我們應積極聯繫不同的協會,看看獎項對業界發展有什麼實際的幫助,並讓他們深入了解印刷技術及得獎效應其實與他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我們希望更多新的參與者可以加入,而籌委會則擔當起促使品牌年輕化重要的角色。市場也推崇個人化產品及文創產品的價值,這兩點也應該列入獎項改革的考慮,也是我們如何切入用家需要的兩大方向。緊貼市場,我們才能重振士氣。
葉:印製大獎成立初期已有討論過邀請設計界作為協辦機構,但一直以來印刷技術是香港印製大獎的核心價值,我們應保持評選印刷素質的專業性。我們能否在印刷價值為終極目標的前提下,以此吸引更多設計界及印刷買家的參與?這是我們需要留意的事。
張:香港印製大獎講求高度專業及認受性,評審的資格依舊維持在高水平。但展示比賽的方法跟以往不同。我們需加強與市場的接觸,將其落實成一個民間的文化活動。
葉:其實印製大獎多年的特色之一是比賽後的巡迴展覽,向本地及海外展示香港印製業的實力,從而推廣香港的印製業。如果本屆能在更多不同的場合展示,相信將能提高認受性。
張:資金是一個大問題。除了向政府申請資助金,我們會透過網絡平台讓大家更為關注比賽的詳情及後續盛況。重點是讓大家知道印刷與民生息息相關。我們也要緊密與設計學院合作,從教育工作推廣印藝及香港印製大獎,希望將來能在更多的設計平台展示,並鼓勵下一代參與比賽計劃,從而傳承印藝精神。
葉:我期望香港印製大獎能繼續擁有自己的個性,不隨波逐流;在推廣印刷之際,也能在形式推陳出新,與時並進。
張:過往我們已有三十年堅實的歷史,但重塑品牌的工作從不容易。印藝本為「印+藝」—印刷及設計的合成;我們也希望讓默默努力的設計及出版崗位能夠被更多人看到。我認為改革不難,重要的是有效地推動更多人的參與,品牌改革能讓更多人知道這一屆將與以往幾屆不同—加入新的元素,創造新的風光。
編輯:目前為止,第31屆香港印製大獎籌委會正在執行什麼工作,並有什麼已落實的計劃?
張:我們的頒獎禮將順延。我們現正進行內部組織的商討,例如確認主辦及協辦機構的身分,並積極找尋合適的支持機構。我們預計7月向外公布大獎細節;12月進行作品評選;而在明年4-5月向公眾展示,至於展示地點及方式仍然在相討之中。我們以節流的方式去執行本屆,也為了第32屆進入開源方向發展而鋪路。希望大家能密切留意第31屆香港印製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