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麥曉琳 / 圖 · 由受訪者提供
親身走進國內體驗 打開通往中國設計業的大門
專訪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雷葆文先生
文・麥曉琳
近年香港與中國內地在經貿、文化,以至設計等方面的交流甚多,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相信未來兩地的合作會更緊密。然而,在二十多年前,香港企業對內地的商貿環境仍是一無所知,香港企業想要進入內地發展彷彿是天方夜譚。在1980年時,雷葆文成為了首批前往中國的設計師,他通過親身經歷,體驗中國設計業發展的需要,並在此後一直致力於開拓中國市場。本期月刊有幸訪問到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名之道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雷葆文,了解他在中國開拓市場的心得。
回國交流種下情意結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人對中國內地的市場並不熟悉,而中國內地的設計業亦未開始發展,雷葆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為了首批前往內地交流的香港設計師。在1980年,包括雷葆文在內的20名香港設計師透過畢業於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林信老師得到回國交流的機會,前往工藝設計界的最高學府-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行交流。雷葆文當時是第一次回國,面對尚在發展階段,剛開始對外開放的中國,雷葆文感到一切都很意想不到。他回憶當時中國普遍企業與民眾都沒有設計的概念,更讓他驚訝的是國家的國土雖然十分廣闊,但人民卻普遍都很貧窮,令他開始思考該如何為國家服務,該怎樣才能協助國家發展。
雷葆文分享在交流的過程中,一名建築師帶他們到人民大會堂,他們同行的設計師都為了國家如此宏大的建築而興奮、激動。雷葆文回憶他們對沒有支柱的前廳十分訝異,也為到大會堂的面積感到驚訝,更曾經坐在會堂中一同討論交流自己能為國家付出甚麼,最後更拍照留念,而他們拍照的地方正是日後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辦的場地。這一次前往中國的經歷使雷葆文建立了對中國的情意結,他希望能為人民服務、為中國服務,因此他在此後一直尋找機會前往中國發展,協助中國富強起來。
打開第一扇通往內地的門
雷葆文雖然懷著為國家富強之路付出的心,但八十年代初的中國尚未有合適的環境讓他發揮。當時國內的經濟仍在發展,國民以及政府都在為脫貧而努力,因此無餘力談論設計、品牌。不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發展急速,地大物博的中國在短短數年間已變化甚大,逐漸發展但缺乏設計概念的中國市場為香港設計師提供了機遇。雷葆文回憶在1986年時,國內經濟開始好轉,而且正值對外開放之始,不少酒店都在建設,並需要建立酒店形象,為他提供了往內地發展的機會。雷葆文分享他當時參與了蘇州旅遊局主力興建的第一間五星級酒店。在參與設計的過程中,他見證國內許多酒店都在興建,有感國內市場龐大,設計業的發展潛力也十分大,只是一直未正式對外開放,因而限制了發展機會。
雷葆文一直等待正式以企業形式進入中國的機會,正所謂「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雷葆文剛分享他在2003年前已在中國設展,藉著在內地設展的機會更認識的荔灣設計港的負責人,早左2003年前已入駐荔灣設計港,成為首間入駐的香港設計公司,然而當時仍沒有國內商業執照,因此他仍沒有正式全身投入開發內地市場,直到2003的CEPA協議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國內的大門。2003年,中國內地與香港簽訂了CEPA協議,雷葆文拿到中國的商業執照,開始正式開拓國內的設計市場。此後,雷葆文在2006年創立名之道顧問有限公司,為中國企業及外資提供品牌推廣方面的服務,並在深圳前海設立分公司,積極在中國內地發展設計業。
中港文化差異大:體驗以改變想法
雷葆文認為中國市場潛力大,在以往數十年前中國尚沒有設計的概念,但現時內地的經濟發展在國際間已後發先至,不少企業對設計亦有大量需求,雷葆文樂見國家的轉變,並為能夠參與在國家發展而感到驕傲,因此他在女兒升讀了海外大學後搬到國內居住,深度了解中國文化。雷葆文指中國商業文化重視人際關係,內地商家在選擇合作伙伴前,都希望先了解對方的能力、背景,只要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他們便願意付出。雷葆文分享了自己在內地生活的一些經歷,其一是內地顧客特別喜愛邀請對方到家中喝茶,從中不但能加深彼此的關係,更能體現雙方關係的密切。此外,雷葆文亦分享了在上海與顧客會面的經歷,當時他被邀請到對方家中吃餃子,本以為餃子只是其中一道料理,怎知道整頓飯真的只吃了三十多隻餃子,他才因此了解這是北方人的飲食習慣。雖然這只是生活上的一件小事,但雷葆文卻指這些經歷只有通過生活在內地才能體驗。他認為內地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大,工作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樣,要在內地建立人脈網絡,體驗生活是一個好方法。
雷葆文認為中港文化差異大,沒有內地生活、從商經驗的港人受困於香港的商業模式,較難進軍內地。雷葆文以阿里巴巴的一場論壇作例子,論壇中有港人提出先在香港發展電商,待發展完善後才進軍內地,雷葆文認為這是脫離內地市場現況的想法,他指出內地電商發展條件優越,配套完善,例如出色的物流業、應用程式的開發以及線上付費服務等,都比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港人若想在內地開發電商業務,但選擇先在香港發展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因為在香港的業務發展不善而放棄內地市場,最終徒勞無功。雷葆文認為這種錯誤的商業判斷基於港人大多缺乏內地生活經驗,若他們曾在內地生活,接觸過生活上的電商服務,如外賣App美團等,便自然了解到內地電商發展配套之成熟。
談及港人能夠如何獲得內地生活體驗,雷葆文直言雖然自己因爲家庭的緣故能夠在內地不同地方生活,但這種機會難得。他建議港人能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一些內地交流團,親身走進內地,了解內地不同界別的發展情況,分析國內缺乏甚麼服務、技術,才能針對市場需要提供合適的服務,成功開拓內地商機。
香港設計師優勢大 發展機會多
近年中港商貿的機會多,尤其國家正大力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設計師提供更多進入內地市場的機會。雷葆文指內地企業逐漸了解到設計的重要性,而香港設計師具有許多優勢,能在內地設計業突圍而出。雷葆文認為香港設計師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具國際視野,由於香港屬於特別行政區,是中國與亞太區,以至國際的連接平台,在自由的商業環境下接觸、了解國際文化,因此香港設計師的語言能力及設計質量在內地目前是難以取代的。此外,雷葆文指香港設計師的能力較多元,能夠提供跨行業、跨媒體的設計服務,正是內地市場所需求的。雷葆文認為假如香港設計師能把握自身的優勢加以發揮,相信能取得一番成就。
雷葆文認為香港設計身本身所具有的條件已十分優秀,若他們想進入內地的市場,只需要清楚了解國內市場需求。雷葆文建議香港設計師在剛開始進入內地市場時,不應只著眼於已建立成熟品牌形象的一線企業,中小型企業反而會是更好的起點。雷葆文以大灣區為例,他指出大灣區的九大城市並非都是一線城市,一些正在急速發展的城市可能對設計師的需求更大。不同專業的設計師可先了建國內不同地區的設計需要,針對性進入合適的市場,例如國內餐飲業及零售業正在迅速發展,企業對品牌形象、廣告及商舖設計等的需要亦十分大。雷葆文指隨著所接觸的客戶、所建立的人脈漸多,便能讓公司或設計師的發展有所提升。
在國內開發無限機遇
談及中國的市場變化,雷葆文指中國改革開放五十年,市場變化十分大,加上近年海歸的企業家甚多,他們把國外的經驗帶回中國,亦有國內企業體制、工作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近年中國電商、網紅的出現改變了國民的生活習慣,雷葆文指內地年青人熱衷「打卡」,因此令企業對包裝的需求提升,為設計業提供不少機會。
此外,雷葆文指出中國近年積極發展文創產業,如近年出現不少故宮的延伸產品,甚至有電視節目以設計故宮相關的產品為主題,邀請設計師與明星合作設計以故宮的藏畫為藍本的產品。雷葆文認為過去大眾對設計的認識停留於平面設計,但現今大眾已了解到設計涵蓋不同的領域,設計師漸成為了形象品牌專家,透過設計、建築為企業或地方建立品牌形象。
除了文創產業外,中國近年亦開始發展知識產權(IP),雷葆文認為知識產權的發展空間及市場需求甚大,他曾在江門遇到一個年青人設計屬於自己知識產權的圖案,並與廠家合作,製造相關的產品、文具,在數年間已由小店發展成連鎖店,在廣東省有過百間分店。雷葆文認為香港設計師大多缺乏有關知識產權的商業知識,因此在內地只成為設計服務的提供者,但香港設計師若能了解到相關知識,便能在內地市場成為主導者,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雷葆文以印刷與藝術的結合為例,他提出印刷可以不只是一項服務,只要印刷廠主動開發產品,如自家設計的包裝盒,便能夠突破服務提供者的身份,轉而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產權,開發無限的商機。
作為最早進入國內市場的香港設計師,雷葆文建議香港設計師應拋開對中國的舊有觀念,親身走進國內了解實際情況,即便到訪不同商場、商業區都可了解到國內的商業模式,繼而從中尋找機會,發掘屬於自己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