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攘攘的街道、菜販的叫賣聲、店鋪紅膠燈下琳琅滿目的物品……這些都是我們印象中露天「街市」的畫面。隨著20 08年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於2008年宣布嘉咸街/卑利街的重建項目,2016年「嘉咸市集」已重新營運,肉檔、菜檔和海鮮檔等濕貨檔口紛紛入駐。然而,在疫情下,有100年歷史的傳統街市內的販商亦難以避免面臨著龐大衝擊。 被陰霾籠罩之下,非牟利團體「同心網絡」得市建局作為主要支持機構,於2020年12月5日展開推廣傳統街市文化的「嘉咸市集-舊墟濃情」,邀請了六位本港設計師包括:林席賢、陳超宏(Eric Chan)、 麥雅端(Cho co la t e Ra in)、唐承剛、賴維鈞及易達華,透過設計師的眼睛看出嘉咸街的有趣一面。除了製作多款與「街市」、「買物」、「食」、 「生活」等主題相關的紀念品(超過2,000份),還製作包括超過110,000個嘉咸主題口罩,並透過12月中開始的消費換領計劃,吸引街坊及市民到「嘉咸市集」消費,為販商帶來可持續營運的商機,與販商及商戶一同面對疫情挑戰。 主辦單位、販商聯會及設計師代表亦於12月5日當日率先向「嘉咸市集」一帶販商派發當中逾7,500個口罩,鼓勵街坊安心購物,與販商聯手抗疫。「疫情影響下,很多人轉到超級市場購物,對販商的生意及營業模式影響很大;而我們在街市環境工作,每天都消耗不少口罩,這批口罩既有心思又實用。今次活動以人情味出發,關懷販商與街坊之餘,亦能帶動消費。」才哥(肉檔)說。這次一套六款防疫口罩,實用性及設計感兼備,讓街坊及來訪市民一同細味嘉咸情懷,亦為彼此的防疫工作繼續打氣。曾於2018年獲「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榮獲優異獎的設計師易達華則提到:「設計品其實是一個引旨,希望吸引年輕一代關注濕貨街市,將傳統街市融合藝術元素的新形象呈現大眾眼前。」多位設計師發揮藝術的力量,延續傳統文化精髓。
設計
-
-
二零二零是利德裕博士踏進香港設計中心的第十個年頭。多年以來,他一直堅信著設計對生活的重要性、創意力量的無與倫比和以創新思維構建美好未來的願景。《印藝月刊》非常榮幸邀請到香港設計中心行政總裁利德裕博士擔任這一期的封面人物,分享香港如何蛻變為亞洲設計之都,與讀者們一起回顧他在香港設計中心工作十年的經驗,立足今天,展望未來。 文.卓詠欣 / 圖.由受訪者提供 建構設計氛圍 談起設計,你腦海裡會浮現什麼?顯然地,每一個人對設計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而對於香港設計中心行政總裁利德裕博士來說,設計為我們的城市、經濟、文化與生活各方面均帶來一定的影響。香港設計中心於2001年成立,擔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策略伙伴,組織各式各樣設計與創意的項目和活動,推動香港成為亞洲設計之都,「我認為要發展香港成為亞洲設計之都,不單單是設計師要努力,還需要整個社會的政策配合,以建立一個鼓勵創意和設計的環境,共同創造承托著設計氛圍的文化。」利博士希望集結設計和科技的力量拓展香港,把創意魅力於社區中散發,為香港締造一個美好的明天。 繁忙日子 公共空間發現設計的美 設計並不僅只是關乎平面設計、建築、時裝等層面,而是與社會的各個範疇息息相關。正如利博士所言,推廣創意設計的文化應該是從跨界別、跨行業、跨領域、跨年齡等出發,因此香港設計中心的目標群是社會各界和公眾。他說道:「我們希望能培育到人們的創意思維,並鼓勵大眾同時學習欣賞什麼是好設計。例如像北歐國家的小孩從小就時常參觀博物館,沉浸在藝術的環境中,並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我們不是要大眾欣賞設計表面的美,而是要欣賞創作者背後的創作靈感與概念。」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將創意設計和藝術融入大眾生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香港設計中心多年來努力不懈地推廣設計的價值,激發大眾的創意和宣揚設計思維。 利博士向筆者分享了早前「#ddHK設計#香港地」在維多利亞公園策劃的「Walala遊樂空間」,藝術家Camille Walala創作色彩鮮艷的13米高大型吹氣 「倫敦大宅」,同時香港創意伙伴亦打造了一系列具指路功能的AR擴增實景體驗,讓人們宛如進入一 個童趣幾何樂園,「我們於維多利亞公園內建造英倫大宅,為綠色的草地加入繽紛色彩的背景。再配搭『#dd推介─漫漫遊』,以超過30位承載著不同年齡層港人集體回憶的本地動漫畫角色為主軸,在兩部遊走港島區的電車及兩個位於灣仔區的電車站上進行創作,將它們打造成為遊樂場般的『觀光小電車』,這個概念是希望讓不同年齡層與領域的人們,都可通過這個別出心裁、充滿童趣的旅程發掘城市的另一面。」利博士說道。「Walala遊樂空間」不但打破了人們對遊樂空間的固有印象,更能讓設計和藝術糅合著生活,平淡日子中感受到煥然一新的歡樂與趣味。 香港人總是步履匆匆,工作快、走路快、生活快,我們甚少會停下來欣賞身邊的美好事物,於是,利博士鼓勵香港設計中心團隊努力拓展跨界創新,由港鐵公司委託及與香港設計中心聯合策劃,並與香港芭蕾舞團、Treacle Media、英國國際貿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