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於全球持續蔓延,世界彷如停頓了。踏進七月,香港更爆發第三波疫情,形勢嚴峻,我們不知不覺地改變了生活型態以對抗病毒,如:出行戴口罩、在家工作、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等。面對疫情的肆虐,全球經濟停滯,各行各業受到嚴重衝擊,印刷業也不能倖免。然而,印刷業佇立在這雲霧中,沒有悵然若失,卻砥礪前行,獅子山精神入耳著心。有人處變不驚,進退有度生產著防護套裝;有人勇於打破樊籠,研發防疫面罩;有人發揮團結精神跨界別合作生產打氣防疫用品……。 縱然滴水是渺小,但當匯聚一起就形成浩瀚的大海。生於斯,長於斯,這一期,我們《印藝學會月刊》以「印刷戰疫:重現香港精神」為題,一探印刷業在疫情下如何逆水行舟演繹出疫情下的「香港精神」。 文.卓詠欣 / 圖.卓詠欣、受訪者 香港人「打不死」精神 若然談到「香港精神」,你們會想起什麼?香港精神往往與獅子山精神連結在一起,描述著香港人刻苦耐勞、堅韌不拔、同舟共濟等等的形象。日月星移,在時間洪流下,時代變遷得越來越快,一切仿佛難以預料,或許,不變的是香港人那份團結一致的力量。 印刷,總無時無刻充斥在我們的日常之中,有手上那外賣食物盒、公司大堂裡黏上的衛生意識通告、口罩包裝盒等印製品……想起,利奧紙品集團(香港)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兼集團董事黎景隆先生曾在訪問中,對印刷業有另一番灼見:「印刷是必需品,文化是必需品。印刷業就像一件破棉衲,冬天時,得以取暖,讓你渡過寒冬;然而平時你又不會捨得扔掉。」此時,在我們亟待一切回歸正常,印刷業就是寒冬送暖,例如:星光集團支持醫院管理局製作防疫產品、力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用餐防護罩、意達廣告媒體製作公司在韓國引入防菌貼紙等,重現出香港隨機應變、「打不死」的精神。 貫徹始終的靈機應變 香港疫情初期,二、三月時候,全城掀起「瘋搶口罩」,人們紛紛排隊通宵搶購口罩,消毒噴霧、清潔用品、酒精搓手液等防疫產品一掃而空。印刷業面對這境況,也運用自身技術的優勢,激流勇進生產有關防疫產品。例如,多年來發展包裝印刷的力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力嘉國際),面對著「口罩荒」,迅速果斷地增添兩部口罩機,每天生產六千個口罩,其生產防疫套裝還有口罩、口罩暫存套、餐食防護罩,便攜防沾污。「疫情突然爆發的時候,大家也感到非常恐慌,口罩更出現短缺。於是,公司就決定生產口罩,以實惠的價錢提供給員工、身邊朋友、企業。」力嘉國際副總經理馬楚力(Alex)但願不會再有「搶口罩」的事情發生。 走進製造口罩產業 香港人讓人佩服的是往往遇到狀況時,應變能力強。漸漸,我們習慣了防疫已成為我們的日常,口罩、口罩套等變為生活不可分割一部分,Alex隨後表示:「當初我們留意到坊間,人們除下口罩後,不太知道放哪裡,有人亂放在桌子上、有人則放於紙巾裡、更有人放在信封內,這樣不僅不太衛生,更會容易浪費口罩。正正因為我們從事印刷包裝,就安排設計團隊設計了這個收納卡;而當中的餐食防護罩是與某餐廳合作製造用餐紙製保護罩的產品時啟發,希望防止口沫傳播。」疫情是始料不及,力嘉國際一夜之間跳進製造口罩的產業,難免會碰到困難,Alex坦言:「起初,遇上原材料供應的問題。即使我們訂了機器,但也未能及時得到機器,打亂了本身計劃;原材料更是,賣家出現坐地起價,口罩的熔噴布以往由幾萬元升至四十、五十萬不等。」或許,我們能夠泰然自若地面對眼前的一切,全憑Alex氣宇軒昂的那句說話:「香港人有股打不死的精神。」 堅持走過去 走到至今疫情第三波,人人惶恐不安,不同的防疫產品紛紛推出市場。我們會思索還有什麼的產品能更加強保護自身呢?而例如意達廣告媒體製作公司(下稱:意達)再次踏浪而行,與MBP合作在韓國引入Airpurity防菌套裝貼纸,有推門貼、枱墊貼、手機背貼等,為香港人營造一個無毒無菌的環境。意達總經理岑淑明總給人現代女性的獨立、幹勁十足的形象;這回的驚濤駭浪,她也手拿起雙槳,勇往直前向我們介紹:「這次引入的防菌貼紙,可以按量個性化訂製,利用Latex環保墨水印刷;這貼紙已經在韓國用了幾年,能夠使用在醫院、學校內的扶手等等,並取得多個證書證實有效殺菌及能淨化空氣。」生命是無價的,防疫用品的成效和證書等等極其重要,岑淑明亦理解人們對防菌貼紙還沒攢足信心,因此購買了3M菌量測試機來進行測試,「在測試中,手掌含菌量是『795』,捉摸防菌貼紙30秒後再測試手掌含菌量只得『19』,我們更將會為防菌貼紙到台灣進行多種防菌測試,希望增加說服力。」談及香港精神,她有條不紊地說著縱然香港七十、八十年代與現今環境有著偌大的不一樣,然而,香港人有著「打不死的精神」,只要堅持一定能撑過去。 凝聚起來…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