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也是我們所在企業的榮譽。在此,我代表力嘉國際集團全體員工向香港印藝學會和業界同仁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力嘉國際集團董事長馬偉武先生在早前榮獲第三十一屆香港印藝大獎頒發的「傑出成就大奬」。歲月如梭,他多年來對印刷、出版和社會貢獻良多,實至名歸。在今期《印藝》月刊封面人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力嘉國際集團董事長馬偉武接受專訪,訴說著集團多年來歷經不同的轉型,香港印刷市場對於新一代來說面對著的機遇與挑戰,一言一語演繹出他永不放棄的人生態度。 文.卓詠欣 / 圖.由受訪者提供 緊抓時機 創下黃金時代 「力不到不為財,還要精神可嘉。」這不僅是力嘉國際集團名字的起源,更是馬偉武多年來拼搏的精神。馬偉武於1946年出生於汕頭市潮陽區,13歲跟隨著母親來港與父親相聚。當時馬偉武家庭經濟窘迫,他為幫補家計,便開始在大排檔 當一名刷碗工;在機緣之下到一間紙品廠當學徒,這是馬偉武在印刷業生涯中的開端,還延續到其終身的事業與使命。年輕時,總是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剛勁,馬偉武也是。他毅然辭去廠長一職,在1970年,懷揣著自己的積蓄9000元創立了力嘉紙品公司,「當時就定下了目標,我要做老闆,便努力的儲錢。那時就會想著就算失敗了,我就重新打工,沒什麼大不了」馬偉武泰然自若地說。或許愛拼才會贏,這個位於觀塘康寧道的半個檔位,直至現今,卻已蛻變成國際化的大企業。當年馬偉武的9000元也搖身一變為百億身家。 五十年過去,由從「幾十平米閣樓工廠」的小作坊,到成為業界聞名的業務全球化、經營多元化的國際集團,一切並不是一蹴而就,全憑馬偉武得堅持不懈,潛心經營。「1 978 年,我弟弟馬餘雄就加入我們力嘉這個團隊。我們兄弟班一路以來發展在包裝和印刷方面,業務慢慢擴大。」直到1986年,適逢內地改革開政策之下,馬偉武緊抓著其大好時機,充分地利用了當時的融資、土地優惠政策以及人口紅利、巨大市場需求的優勢,力嘉在橫崗的觀音山腳租用了一座600平方米的廠房,開始投入生產。「當時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會思考著國內發展如何?然而,國內發展的條件不錯、人工便宜。我們企業發展的黃金時代為90年代,後來經過1986年四年的奮鬥,自己購買土地建廠房,更新了生產設備,其業務發展不斷擴展,這是企業最大的里程碑之一」他說。力嘉受益於改革開放,四年間投資興建橫崗力嘉紙品大廈、引進了美國製造的瓦楞紙板生產線與德國印刷設備開展印刷業務,如今逐漸成長為包裝印刷業的「巨輪」,產品覆蓋紙箱及彩盒包裝、彩印及數碼快印,並慢慢邁進國際市場,成為一個全新的里程牌。 敢於嘗試 發揚印刷術 縱然馬偉武曾多番提到「不轉行,就轉型」,然而每一次的轉型也是圍繞著印刷業,同樣地,走到2002年成立華南城的項目,為印刷業提供了一個原材料的平台,寫下歷史一刻。馬偉武向筆者娓娓道來:「當一個小型的工廠往往需要許多原材料和配套的東西,因此我們在深圳成立一個原材料的交易地方。20 03年就成立了華南城,成為五個股東之一。這個華南原材料交易中心有五個項目:皮革皮具、電子、印刷紙品包裝、五金化工塑膠和紡織服裝。我既然是印刷紙品包裝的一份子,有責任建立一個印刷廠的印刷包裝原來料工業中心。」他秉承著為印刷業貢獻的心與佳甯娜、民生集團、香港建業、京暉國際五家集團共同在深圳投資興建國內最大規模的國際工業原料城,先後引進了海電氣集團、海德堡、三菱重工印刷機、大日本網屏、博斯特等等企業,成為紙品印刷機械、耗材生產廠家的直銷基地,還有印刷紙品包裝企業的採購平台。後來,馬威武還與幾位股東相繼在南昌、南寧、西安、鄭州、哈爾濱、合肥及重慶興建華南城,逐漸在全國大施拳腳,擴大印刷市場的影響力。…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