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擺渡人 第三十三屆香港印製大獎 傑出成就大獎 (出版界) 劉文邦先生

Posted by editor 文字: 邱潔瑩 圖片: 香港印藝學會及受訪者提供 31/01/2023 0 Comment(s) 月刊,專訪文章,「香港印製大獎」訪問系列,

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是本港工業史上的黃金時期,當中印刷與出版業發展蓬勃,多達數百間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在本港林立,吸引外商來港投資,在整個製造業中擔當一個重要的角色,推動着本港的文化及經濟發展,讓香港躋身成為國際出版印刷中心之一,成為「香港三大支柱行業」。直至近年數碼化時代的來臨,加上現時香港閱讀風氣疲弱,出版業面臨重大的轉變及挑戰,風光不再,唯有紛紛調整營運方針,開拓新的市場空間。一年之計在於始,2023年有幸邀請榮獲「第三十三屆香港印製大獎」–傑出成就大獎(出版界)得主劉文邦先生(Peter Lau)作本年度開場封面人物,為我們分享出版界近年的發展及應對策略。

宏亞傳訊集團(宏亞)是香港現今首屈一指的印刷及出版的多元企業,從設計、印刷、釘裝均是香港一站式生產,名副其實的「香港製造」。從事印刷行業達二十六年之久的劉文邦(Peter Lau),在1997年從頂尖的銀行金融體系,毅然轉投到風馬牛不相及的印刷行業,並創立只有12人的宏亞(A sia One)印務公司,當時主力承辦商務及金融刊物印刷,直至到今更橫向發展設計、禮品、出版及物流等等多元業務,一站式滿足市場及客戶需求,成為業界的翹楚。時光飛逝,若問Peter現今的定位,他笑言覺得自己是印刷人多過出版人,畢竟印刷才是宏亞整體的核心價值所在,但基於個性好學不倦,愛書如命,有感香港出版藝術書籍市場仍是大有作為,在2007年成立宏亞出版有限公司,開始為攝影師及藝術家出版藝術刊物,至今出版數量已達百餘本,當中包括世界知名的香港攝影大師何藩及兩度榮獲世界新聞攝影獎德國攝影師Michael Wolf,其攝影集更震驚全球,成為藝文界的一時佳話。愛好藝術的Peter,隨後更成立了AO Vertcial藝術空間及AO : The Photo Book Center,與大眾分享藝術的價值及樂趣。


▲ 一眾嘉賓出席頒獎典禮並向劉文邦先生道賀​


 

▲ 劉文邦邀請被譽為「光影魔術師」的著名攝影師及導演何藩合作推出《香港回憶錄》攝影集。

「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從事印刷及出版,當時開創宏亞印務其實並非在我的人生規劃之中,而是遠遠超出預期,加上當時做熱門的銀行工作,所以當旁人一聽到我去做印刷及出版就甚為不解,甚至令人難以置信,但有時機會來到就要去把握,是沒法解釋的。」
 
Peter回想起90年代加入印刷行業初,香港大部份的印刷廠家已經北望神州路,在國內大展舉腳,市場看好的情況下,幾乎押上全幅身家,投資過千萬
機器及廠房來創業,為的是配合太太財經印務生意,正準備大展拳腳之際,卻偏偏遇上金融風暴,如意算盤打不響,唯有不斷求變,開拓商業印刷的新商機,經歷了幾番波折下,最終成為行業中的鰲頭。但好景不常,千禧年代來臨數碼科技迅速崛起,為傳統印刷及出版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相對商業印刷,財經印刷更加是雪上加霜,Peter有感而發︰「十多年前剛興起抽新股,單是招股書的印刷量已經是十分驚人,但現在連認購表格也轉到網上去,相比起以往印刷量更是少之又少,現在做財經印刷品是難以生存。」印刷從輝煌時期,一下轉到夕陽工業,這數年間轉變之大確實令人感到唏噓,唇亡齒寒下連帶出版行業也嚴重地受到影響。



劉文邦於1997年創立只有12人的宏亞印務公司,經過十年發展,2008年購入宏亞大廈現址,躍身成為多元發展的傳訊企業。


印刷是呈現文字圖像的重要載體,與出版更是息息相關,更是反映社會文化特質。

閱讀是構成香港文化重要的核心部分,有助推廣文化和提升人文素質的重要推動力。可惜的是,現時數碼盛行,人人一機在手的年代,香港大部分人也沒有閱讀習慣,甚至欠缺閱讀書本的耐性,甚至狠狠批評印刷出版是不環保行業,不跟潮流步伐,但事實上只是對印刷出版充滿誤解,仍停留於老舊思想的階段,加上成本上漲,因而構成印刷刊物的銷量不斷下滑,出版社及書局最終面臨結業或轉型。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不少養活數代人的出版社、書局及報刊,近年屢傳結業及停刊的消息。紮根本港已有33年歷史的兒童課外讀物小樹苗教育出版社於2021結業,專營教科書的漢榮書局也於2022年底正式步向後塵,隨着兩大歷史悠久的出版社及書局相繼結業,出版行業頓時黯然失色,令人感到萬般無奈,Peter指出︰「小樹苗的創辦人當初是很有熱誠去發展,但也難敵現今的市場環境,結果選擇結業,原因是圖書市場不斷萎縮,經營環境亦變得困難。若然寄望出版仍能賺錢,那簡直是天方夜譚,皆因香港讀者群的數量實在難以維持出版社的營運,只有對閱讀有一份激情與熱愛的人才會勇於投身行業,所以作為出版人必須要平衡自己的心態。」Peter一針見血道出出版業界前景不明朗的因素,因此業界必須採取自救的方法。

▲ 劉文邦近年積極推廣藝術文化,2011年於IFC設立全港最大型的攝影書籍書店AO The Photo Book Center。

▲ 宏亞除了發展本港印刷及出版業務外,亦定期舉辦攝影展和各種交流活動,推廣攝影及藝術文化。


與政府對話

現今香港出版界是各門各派,從報章雜誌到圖書出版都是各有所長,在全球整體經濟消沉的環境底下,出版及印刷界更是如臨大敵,報章雜誌尚可依靠廣告來維持收入,相反圖書出版卻處於生死存亡的階段,Peter滿有感觸表示︰「實在難以想像香港這個國際先進的都市,若然沒有一個充滿活力的出版業,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很明白全港行業都面臨水深火熱之中,深感政府在各行業間亦難以有兩全其美的方法,現在大家兩眼所見,書店及出版社大部份覆沒。我衷心希望政府能夠深入了解出版業對本港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亦提議政府成立出版基金,解決業界的燃眉之急,其實只要為數不多的經費,就可以救活整個行業,若然仍是置之不理,損失的將會是整個城市。」出版業未來的存亡確實有乃於政府的支持,去年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發表任內首份司政報告亦制訂「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當中只提及改善和擴建現有的文化設施,發揮市場力量以推動文化藝術的發展,但現在表演藝術多如牛毛,必須靠靜態藝術及文字讓文化拓展取得平衡,但偏偏沒有一項與出版界相關。 香港政府每年花費數以億計的費用策劃國際級的展覽,致力推動康文活動,提高本土文化質素,參觀過後總是讓人再三回味,若要讓展覽延續及加深觀眾的了解,必須要透過出版相關刊物才能讓餘溫猶存,否則這些充滿價值的故事就會隨時間消逝蕩然無存。
如要本港出版業再次振作蓬勃起來,必須從策劃內容及出版着手,從而向國際傳遞。Peter對印刷及出版行業具跨領域視野,早年已透過政府的資助計劃參加法蘭克福書展,回想起當時參展亦大有得着,與不同的海外書商互動交流,尋找合適的國際出版代理,將香港印刷、出版及IP的故事帶進海外,現在資助被取消後,參展亦再難以成事,更莫說將香港文化輸出,落地的向外說好香港故事。

▲  劉文邦早年透過政府的資助計劃參加法蘭克福書展,將香港印刷、出版及IP的故事帶進海外。


莫再自掃門前雪 立馬自救

香港作為一個發展成熟的出版市場,本應是百花齊放以及多元化,但眼見時下出版業只有一台獨大,眾獨立出版媒體亦資源有限,若各家自掃門前雪,只會令出版界走上窮途末路,整體來說是不會有好處。現在出版及印刷業界更應當機立斷,再次團結一致,透過不同方法互勵互勉。去年12月開始,Peter更自發性每月在AO Vertcial藝術空間義辦小型藝術書展及座談會,邀請不同的嘉賓與來賓分享交流,希望創立一個新的交流平台,讓出版商及作者多一個機會去宣傳自己的作品,讓出版界及讀者凝聚在一起,再次熱鬧起來,才是業界的自救行動。「很多書及作者都很出眾,只是欠缺一個合適的渠道去發佈,我可以提供地方築起這道橋樑,讓印刷、出版、讀者再次接通。印刷與出版應該再次聯手,大家取長補短,協同效應下,出版界自然會有一絲曙光,建議出版或是作家應主動去聯絡印刷商,以不同方式及平台合作經營,只要大家知道問題所在才能作出自救,願我們齊作文化擺渡人。」

▲ 宏亞傳訊集團上下一心勇奪「第三十三屆香港印製大獎」多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