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購物車內沒有商品!
故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專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 吳志華博士
2022年正值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在重要的歷史時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隆重開幕,是國際界文化和歷史盛事,亦標誌著香港藝術文化發展的新里程。歷時五年建成的香港故宮,擁有中外文化匯聚的特質,並由館長吳志華博士(Louis Ng)帶領下揭開序幕,以嶄新的策展手法,將傳統的中國藝術文化與當代科技結合,展出故宮博物院及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的珍藏,為各地觀眾帶來多元的震撼觀感體驗,奠下世界級博物館的基礎。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由吳志華博士帶領下揭開序幕,以嶄新的策展手法,將傳統的中國藝術文化與當代科技結合。
文化沙漠
在資本社會主義底下,香港曾被形容為「文化沙漠」,凡事講求經濟效益,文化底蘊蕩然無存。「文化沙漠」一名可追溯至上世紀二十年代,當初魯迅來香港演講,被學者問及香港是否文化「荒漠之區」,卻被他一口否定「就是沙漠也不要緊,沙漠也是可以變的。」自此香港被冠以「文化沙漠」之稱,如影隨形,難以揮去。但對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博士來說,「文化沙漠」只是大眾對香港的誤解,近年多個大型國際藝術展覽登陸香港,參觀人次每年更屢創新高,並獲得空前絕響的反應,濃厚的藝術氣息籠罩下,驟然提升香港的文化氛圍。本土文化藝術的創作及產業的相關發展經歷近百年的大變局,已趨向多元化發展,從國際的藝博展以至世界級的博物館臨立這彈丸之地,進一步提升本港在國際藝壇的地位,「文化沙漠」之名早已拋諸千里之外。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2022年7月3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吳志華博士與一眾嘉賓進行開幕儀式。
從事文化藝術管理三十多年的吳博士,是一位資深的博物館專家及歷史學家,在加入香港故宮前,曾出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致力推廣歷史及文化工作。從八十年代開始吳博士便見證著民眾生活的提升,對文化藝術日漸益增有所渴求。「回顧往昔文化娛樂的發展,最初是因為民眾工作勞苦,需要透過藝術來調節生活,隨後才有文化的產生。作為策劃展覽的機構,我們正在思考如何透過藝術去表達本港獨有的文化特色。」香港故宮於2022年7月3日正式向公眾開放,讓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藉著香港國際化的優勢,宣揚到世界不同角落,使各地的觀眾從中加深了解,是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重要里程碑。而另一項在香港舉辦得空前成功的文化產業,就是全球頂尖的藝博會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在本港盛大展開,在一票難求的情況下,讓香港縱身一躍成為世界藝壇上舉足輕重的文化藝術都市。從而可見,本港由偏安一隅的漁港發展成為五光十色的國際大都會,再逐漸擴大到色彩多樣的文化藝術領域,其文化視野亦已不再局限於本土,而是架起與世界接軌的橋樑。
▲ 面對香港被冠以「文化沙漠」之稱,吳志華博士卻認為是大眾對香港的誤解,隨著近百年的大變局,香港早已提升國際藝壇的地位。
▲ 香港故宮在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隆重開幕,是國際界文化和歷史盛事,亦標誌著香港藝術文化發展的新里程。
「衣食足則知榮辱」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人民的滿足感亦也不再停留於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上,大眾對精神和文化的追求亦日漸提升。香港故宮有別於其他政府轄下的博物館,實行自負盈虧的經營政策,加上文物的保險及展品借用的龐大開支,香港故宮面臨不少財政壓力,故此香港故宮現階段會依靠門票、會籍等主要收益來補貼博物館的日常運作。吳博士表示︰「文化及藝術的發展是需要時間及資金去支撐,近年香港策劃的多個大型展覽,是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播建立的亙惠亙利關係,有了經濟作為基礎,才能作出未來的策展,要落地推廣文化藝術是需要倚靠產業活動來支持。」現時故宮門票收費雖然有不少爭議,但仍是受到不少市民熱烈歡迎,短期內的門票亦已全數售罄。
▲香港故宮現已推出「香港故宮之友」會籍計劃,可無限次免費參觀並享專用通道優先入場。
藝術教育 以展品說故事
如果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那麼教育就是它的靈魂。自18世紀開始,首間公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後,其教育職能也逐漸發展起來,成為學校以外和成人教育的重要課堂之一,也肯定博物館的定位及其重要性,是文化輸出的重要媒介。北京故宮是次總共借出900多件珍貴文物予香港,其中一級品佔有166件,每一件都是經過精心挑選,不少更是首次公開展覽,是1925年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出境外借,部分文物展期完畢後,便會回到故宮休眠,是觀眾深入認識文物千載難逢的機會。
▲ 北京故宮是次總共借出900多件珍貴文物予香港,其中一級品佔有166件,每一件都是經過精心挑選,是觀眾深入認識文物千載難逢的機會。
▲《四友圖圍屏》陳設於避暑山莊。
對於公眾而言文物的背後隱藏了不少精彩歷史故事,所引申的歷史事件或許會讓人難以理解,因此香港故宮除了展示難得一見的珍貴國寶外,更積極推廣文化研究及公眾教育工作。香港故宮設有「故宮學堂」,透過舉辦形形色色的教育活動,包括電影放映、表演藝術節目、講座等,有助觀眾多角度加深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對歷史增添一分的認知。
除了公眾教育外,香港故宮亦期望將中國文化帶進校園,以往中國歷史課程設計總是過於沉悶,局限於紙上談兵,讓學生吃不消,亦欠缺思考的培訓。為了增強年輕一代認識中國文化及民族認同感,因此香港故宮與教育局共同編製《細說文物─ 中國歷史教學資源冊》,讓學生參觀展覽後,透過故宮的文物資源及新穎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資源冊內挑選了數件精彩的展品,有助學生參觀故宮後,能夠以圖像記憶勾起關聯,增長文化知識。香港故宮的教育項目有一個特點,是相比起課堂較為生動,加上開幕後大家對文物頗感興趣,可以加強培養同學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及藝術的認識。」為了讓觀眾深入了解文物所展現的內涵,香港故宮摒棄了傳統展覽的舊有模式,糅合了生動活潑的多媒體展示方法,透過互動讓展品活靈活現,讓觀眾從探索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 香港故宮博物館推出期間限定專櫃,主要銷售自家文創產品。
▲ 香港故宮與教育局共同編製《細說文物 ─ 中國歷史教學資源冊》,讓學生在參觀展覽後,透過故宮的文物資源及新穎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承與創新
「歷史是一代一代的累積及傳承,對於往昔的歷史總結,往往成為今天或是未來的重要的依歸。」吳博士娓娓道出歷史與當代的關係。故宮累積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是一個充滿傳奇故事的地方,每一個朝代的發展也是從傳統中不斷去創新,內裡如數家珍的藏品充分展現出中國文化的歷史價值及文明,也承載每一代人的記憶。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香港故宮一直在探索全新方向,以創新的現代手法去表達傳統文化。「現在很多人工智能的新科技也是建基於傳統元素,亦能彌補傳統技術上的不足,借古鑑今才能產生創新的發展,讓社會有所進步。」身處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科技融入不同生活範疇,博物館自然也不例外,科技讓藝術產生無限可能性,創造令人耳目一新的藝文體驗和作品,提升更高層次的感官享受。香港故宮的珍貴展品不單承載著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遊走不同的展廳,卻發覺藝術科技已滲在其中。吳博士道出︰「藝術與科技兩者是相輔相成,互補不足,文化藝術需要透過科技的創新才能開拓更多新的觀眾群,兩者整合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讓博物館容易走進社會,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香港故宮運用聲音、影片、互動裝置等逾五十組多媒體裝置重新詮釋故宮文化,當中的五組裝置是由香港多媒體及視覺藝術專家邵志飛教授(Jeffrey Shaw)及趙廣超參與策劃,配合不同的媒體展現方式,以富時代感的藝術手法表達文物的精粹。位於展廳二尾段「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的一組裝置《夢境》,便是邵教授與跨媒體創作人黃宏達(Victor Wong)以電腦特效製成投影片配上聲音及動畫,演繹乾隆皇帝為亡妻富察皇后題的一首詩《夢》,透過嶄新的藝術科技讓觀眾走入皇帝夢境中,以新角度體驗其對亡妻的思念,相比起平面的詩詞,藝術科技讓觀眾有沉浸式的體驗,將古代文化藝術與當代文化生活產生連結與共鳴,讓觀眾主動發掘及理解藏品背後的故事。
▲ 位於展廳二尾段的一組多媒體裝置《夢境》,以嶄新的藝術科技演繹乾隆皇帝為亡妻富察皇后題的一首詩《夢》,讓觀眾有沉浸式的體驗。
▲ 位於展廳二設有臨摹書畫的互動裝置,訪客可以執筆臨摹乾隆摹寫的《蘭亭序》。
▲ 位於展廳九的一組多媒體裝置《互動八駿》,是以郎世寧所繪畫的《郊原牧馬圖》為創作藍本,透過感應畫中的馬兒便會走到觀眾身旁,有互動的體驗。
以嶄新手法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使命,吳博士建議年輕一代應主動了解傳統文化,抱著開放的態度嘗試新事物。「時下的年青人對新科技是很容易掌握及擁有創新的思維,中間需要老師或機構去協調,香港故宮未來亦會致力推行數碼科技策展,現正物色一些大專院校老師能夠帶領學生去進行新科技的創作,讓同學從創作過程中會有不同的體會,透過作品展示給公眾去欣賞,亦是香港故宮未來的主要工作。」
位於三樓的展廳七「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邀請六位本地多媒體與跨界藝術家,以香港當下的角度重新詮釋故宮文化和收藏,例如吳子昆的《物化》,在幽暗的空間中佈滿400多件3D打印的文物展品,配合互動光影的效果,讓觀眾在光影中重新欣賞文物的美態,令人驚喜萬分,是次展覽便是香港故宮首次作出的新嘗試。「香港故宮未來會以多媒體方式及新科技展示藏品,會運用人工智能(A.I.)以及機械人發掘策展的可能性,希望年輕人多參與新科技創作傳統文化,以跨界合作方式去呈現。」紅牆黃瓦之下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香港故宮在新科技下帶出豐富多樣的傳統美學,讓博物館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地標。
▲ 展廳七邀請六位本地多媒體與跨界藝術家重新詮釋故宮文化和收藏,吳子昆的《物化》在幽暗的空間,配上光影,重現文物的美態。
▲ 由梁基爵創作的《慶》,靈感來自宮廷樂器「金鐘」和「玉馨」,通過31條聲道的音響設備,將宮廷音樂以現代方式演奏,呈現香港節慶煙花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