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購物車內沒有商品!
大坑舞火龍屹今有逾140年歷史,是香港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習俗之一。相傳晚清時期,在中秋節的前夕出現一條巨蟒,肆意殺害村內的禽畜,村民合力將其打死,翌日便發生了可怕的瘟疫,讓村內的年青人陸續死亡。為消災滅瘟,村民便合力紥火龍,並插上香枝,一邊燃放炮竹,一邊舞動著火龍繞村遊行,隨後瘟疫退散。自此,村民每年中秋前後三個晚上便舉辦舞火龍儀式,以保合境平安。位於舞火龍的發源地大坑,由古蹟活化而成的大坑火龍文化館於10月5日揭幕,為疫情下添上一分傳統驅瘟色彩。
▲ 萬眾期待的大坑火龍文化館於10月5日揭幕,成為區內的文化地標。
火龍文化館的前世今生
大坑舞火龍已發展成大坑的傳統習俗,每逢中秋佳節,大坑的橫街窄巷總是堆滿了趁熱鬧的人群,近年更被推廣成蜚聲國際的旅遊盛事,許多中外遊人慕名前來參觀,並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這項熱鬧的傳統節慶活動因為嚴峻的疫情已停辦三年,讓不少人感到失望,直至大坑火龍文化館落成及開幕,重燃昔日驅瘟防疫的光景,在疫情下別具意義。
▲ 大坑火龍文化館前身是「孔聖義學」,校舍在日佔時期曾被戰火摧毀,並於1949年原址重建,與大坑一眾街坊及大坑坊眾福利會淵源甚深。
大坑火龍文化館坐落於大坑書館街12號,前身為晚清時期創立樓高三層的「孔聖義學」,校舍在日佔時期曾被戰火摧毀,於1949年由大坑坊眾福利會聯繫街坊籌款原址重建,因此這棟歷史建築物與大坑一眾街坊及大坑坊眾福利會淵源甚深。直至2015年,發展局通過「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甄選大坑坊眾福利會把此三級歷史建築活化為大坑火龍文化館,以嶄新的模式展示大坑舞火龍、客家歷史和文化,同時透過舉辦文化課程和活動推廣中國傳統習俗。當中更招募了一班社企專才義務協助,羅詠詩太平紳士(Anthea)便是牽頭帶領整個活化項目的重要一員。她指出活化保育是一條漫長艱辛的道路,「保育工作有很多繁複的程序在內,當中歷史建築物本身的安全及防火裝置跟現行條例大有不同,在不能損毀建築物的情況下,花了很長的時間跟政府不同部門作出配合改動,才能把建築物真正活化。」
▲ 大坑火龍文化館為推廣客家傳統文化,早前舉辦「中秋茶粿薈」,林筱魯理事長、Anthea、火龍傳承人輝哥及楊潤雄局長,跟嘉賓們一同「切」開直徑達18寸的圓籠茶粿。
未來發展
大坑火龍文化館是歷史建築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下產生的首個重要項目,但基於建築物樓層的空間有限,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令展覽內容豐富。館內分為三部分,地下的展廳結合科技及多媒體以紀錄片形式展示傳統文化,當中包含多個難以窺見的傳統紮作技藝、起龍及蓮花宮拜神儀式的珍貴片段,亦有大坑今昔的比較;展廳另一角則展示龍頭展品及模擬舞火龍打卡場景。一樓設有社企形式的客家餐廳;二樓是多用途活動空間,以溫韾裝潢重現當時義學的氛圍,現正籌辦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坊及藝術展覽,希望能夠串連社區凝聚街坊及市民,讓參觀者能夠享受一個豐富的多元化體驗。Anthea道出︰「文藝活動策劃是以訪客體驗為首要考慮條件,希望他們在參觀期間能夠有所增值及深刻的體會,期望未來的導賞不再局限於大坑火龍文化館一個地標,而是能夠向外伸展,連結附近的歷史建築,將數樣地標組成一個整體,多管齊下,希望打造一條富有特色的旅遊路線。」
大坑火龍文化館是「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項目,需要以自付營運模式營運,館方亦制訂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從餐廳、工作坊、紀念品銷售三方面提升收入。若能得到對非遺或客家文化感興趣的善長人翁捐助,將能有額外資源作多元化的發展,提升參觀體驗及推出更多活動。
▲ 館內分為三部分,地下展廳展示龍頭展品及模擬舞火龍打卡場景。一樓設有社企形式的客家餐廳;二樓是多用途活動空間,以溫韾裝
潢重現當時義學的氛圍。
▲ Anthea期望不久將來能夠連結附近歷史建築,打造一條富有特色的旅遊路線。
大坑火龍文化館
地址︰大坑書館街12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