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來說好香港出版故事——專訪香港出版總會會長李家駒博士

Posted by editor 文字: 黃偉賢 圖片: 受訪者提供 04/07/2023 0 Comment(s) 月刊,專訪文章,

自古已有寫作與閱讀形影不離般的文化生產活動,出版業可以說源遠流長;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出版物都隨處易見。一本書的出版流程,是從作者著書投稿,到書籍排版設計、編輯校對及市場推廣,最後在分銷商銷售的回饋及虧損的複合程序;另一方面,或會伴之隨來的其他問題或現象,如版權、出版社與書店與作者的利潤分成等,我們又有何理解,甚或一知半解?

出版與印刷之關係匪淺,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量生產模式,時至今日「按需生產」模式(Print on Demand)和電子書問世,現今出版市場不可同日而語,書不再局限於紙本/ 實體出版;誠然,一般人不禁憂慮香港出版業前景將何去何從?

"現時(後疫情時代中)香港出版業正處於一個挑戰與機遇並存的階段。這幾年來,預見挑戰越來越明顯,機遇也越來越大。無論整個出版業界抑或個別出版社,其(經營)關鍵在於如何能從這個大環境之中把握機遇,如何將挑戰轉化成進步的驅動力。"

香港出版總會與李家駒博士

▲ 香港出版總會第十五屆理事會就職典禮(2022年12月)

追溯千禧年較早以前,一群熱心於推動本地出版業界發展的出版企業及專業人士,攜手組成不同出版類型/ 性質的行業組織,如香港圖書文具業商會、香港出版人發行人協會、香港教育商會、中英文教出版事業協會、香港書刊業商會、香港出版學會等相繼出現;及後至1994年,香港出版總會在本地八家出版同業商會及出版企業聯合倡議之下成立,作為香港最具代表的行業組織,一直擔當團結出版業界、與政府溝通以爭取支持,以至為業界拓展商機和對外合作的角色,至今將近30年。

十多年來,由出版總會策劃與牽頭參與的多個大型出版項目,獲得業界廣泛的支持,成績斐然,包括:香港書獎(20 07年開始)、於世界各大型書展設立「騰飛創意–香港館」(2009年開始)、香港出版雙年獎(2017年開始)、香港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2019年開始),以及於2022年倡議將每年4月23日世界閱讀日訂為「香港全民閱讀日」等。

現任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家駒博士(下稱李博士),從事出版業逾30年,是位資深的出版人,一直見證著出版業的發展歷程並參與其中;自2016年起,他獲選為香港出版總會會長,努力帶領業界,鼓勵出版社與作者參與上述項目,致力爭取政府的長遠政策支持,特別是協助中、小型出版社實踐轉型的可能,並一起推動本地的閱讀風氣。

 與內地知名出版人李昕先生(左二)、內地知名設計師呂敬人先生(左三)、台灣知名兒童文學家嚴淑女博士(左四)、台灣知名出版人郭重興社長(右三),以及出版學會會長尹惠玲女士、執委謝力清女士(右四)、朱素貞女士(右二)合照。

有些人認為,如今香港出版業的黃金時期已逝,近期AI人工智能在不同工作範疇展現出其節省工序的效率優勢,實為傳統工業的威脅。李博士卻認為挑戰和機遇其實是一體兩面,最重要在於自身對於變革的取態。

▼ 香港出版總會與香港印刷業商會多年來合作無間,於2009年起在各重要書展設立「騰飛創意–香港館」,包括法蘭克福、博洛尼亞、倫敦、北京、廣州等。

“就出版業而言,科技並不完全屬於一個負面因素”

不僅香港,近年全球很多地方的閱讀風氣都明顯地持續下滑,李博士說。香港出版學會《2023全民閱讀習慣調查報告》以電話訪問了香港不同年齡階層過去一年閱讀紙本及電子書的實際狀況,結果顯示香港人在疫情下逐漸能接受閱讀電子書,當中包括長者;同時值得留意的,是閱讀的重要性未如疫情期間,閱讀實體書有減弱的趨向:由於疫情緣故,人們常留在家,令閱讀需求增加,但隨著社會逐步復常,閱讀的重要性就變得不一樣。

正因如此,近年李博士以出版版總會的名義,積極組織各界大力推廣閱讀,先後推出多項重點活動,包括:2020年推出「以讀攻毒-閱讀公益文化平台」、2021年與康文署合作推出「推廣本地出版書籍及閱讀文化先導計劃」、2022年倡議「香港全民閱讀日」。倡議獲得良好反應,超過300名政商文名人聯簽,80多家家校、教聯、文聯、青聯和出版社支持。「香港全民閱讀日」倡議得到特首的支持,文體旅局楊潤雄局長早前已正式宣布明年起將4月23日世界閱讀日訂為「香港全民閱讀日」。李博士欣喜地分享這好消息,並對訂立香港全民閱讀日以進一步推廣閱讀風氣,充滿信心和期盼。

 首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於2017年舉辦,獲得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女士主禮,商經局局長邱騰華先生、立法會馬逢國議員等嘉賓出席頒獎禮。

 與時任創意香港總監廖永亮先生、兩岸三地決選評審和籌委會委會合照。

出席2023年香港全民閱讀調查發布會,與立法會議員霍啟剛先生(右四)一同分享對推廣閱讀的見解。

近年關於電子書及數位出版的快速發展,是全球出版的發展趨勢。人工智能(AI)的誕生和急速冒起,對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造成影響,不少人對此抱消極看法,認為會嚴重影響原有作業形態,甚至會取代行業。李博士卻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在AI的出現前,出版業已先後面對過兩次技術上的革新性改變:第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電腦桌上出版軟件(DTP)的引入,徹底改變了傳統出版流程及出版工種的內容;第二次是前幾年社交媒體與網絡發展,帶來組稿、編輯和宣傳推廣工作方式的改變。在兩次革命性的轉變過程中,出版界都能成功應用好有關技術,以新工具提升工作效能。近來AI的應用技術漸趨成熟及多元化,協助翻譯、校對這些相對耗時工程序,能令編輯和作者可從以前繁重的編務工作抽身而出,做好創作、策劃、設計和市場推廣方面等優化出版物的工作,令出版的圖書更精更細致。

出版總會邀請文體旅局局長楊潤雄先生(左二)、創意香港總監曾昭學先生(左一)和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主席林曉鋒博士(右一)參加2021年7月書展期間舉行的「出版3.0啟動禮」。

出版3.0網站 https://publishing3.hk/

“首先,我們需要接受科技,又不要懼怕。另一方面,你需要思考該如何好好運用這個工具和技術”

在去年7月書展,香港出版總會獲得「創意香港辦公室」資助,以及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的技術支持,研發「電子書出版轉換平台」及推出「出版3.0–香港智能電子書庫」項目。參與的出版商和作者可以通過由「人工智能系統」支撐的「電子書出版轉換平台」,將中文的實體書轉換為電子書,並可同時翻譯為英文版本的電子書。此系統亦有另一個賣點,便是「文字翻譯語音技術」(Te x t t o S p e e c h),可協助製作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的「有聲書」,即「一開五」產品。

整個計劃原意旨在鼓勵並協助本地的微中小型出版商邁向數碼化產業的轉型。李博士認為推動出版製作電子書和有聲書,正正是業界轉型的關鍵和瓶頸所在。現時香港的電子書和有聲書市場供應和需求尚未形成規模,相互制約,有礙發展。因此,需要同步推動「供應」和「需求」:一方面要降低出版和製作電子書與有聲書的技術和成本門檻,令「供應」增加;另一方面在供應增加後,為業界創造銷售的「需求」可能。

李博士指出,「出版3.0」計劃是一個試驗計劃。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曾開發商業和法律的翻譯項目,亦具備語音辨識和轉換的相關技術,擁有一定的基礎和豐富的經驗。出版界是次與中心合作,可心提供不同內容的出版物,擴充中心的資料庫和有效訓練AI大腦,是一個互惠互助的項目。在此試驗計劃中,出版總會及其屬會會員可免費參與,將其出版物轉換為電子書和有聲書;若有興趣參加「香港智能電子書庫」項目,經審審獲選後可納入書庫,有機會推廣到境外書展,帶來銷售或版權交易。以電子和有聲書形式推廣香港出版物,同時能對外說好香港的出版故事。

李博士認為倘若不去大膽推動,很難有所突破。清代文人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勸勉後輩在「為」與「學」兩個層面,應抱持著「知難而進」的基本心態:「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昔日學問同樣亦適用於今時今日。

“香港出版業應步入另一個新的階段。在國家騰飛發展、中華民族復興、文化自信增強的底氣下,出版業應致力將中華文化向全世界推廣,說好中國故事。”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提出中國發展的願景和藍圖,香港亦被賦予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定位。於本月初(6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會上強調要高度重視文化保育及承傳使命,為現今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文化工作的清晰方向。

李博士認為,配合國家未來發展,香港出版業仍有莫大的發展空間和可能性。香港具備特殊的條件和傳統,可一如以往扮演好「文化引入來」和「文化走出去」的中介及橋樑角色。他舉例說,內地是簡體中文出版,繁體中文出版只有台灣和香港。內地及香港出版可加強聯手合作,一起向外國出版社爭取優秀著作的中文版權,包括繁簡體;對於外國出版社而言,授權予同時擁有繁簡體市場的出版社,是很具吸引力的。香港與內地出版能同時出版繁簡體,在編輯製作成本以致推廣宣傳上,也最能達致文化和經濟效益,更可掌握好文化的話語權。

▲ 代表出版總會參加2023年北京圖書訂貨會,宣傳大灣區合作出版計劃。出席者還有香港知名出版人、香港出版總會永遠榮譽會長陳萬雄博士(右二)。

▼ 大灣區合作出版計劃的第一批部份成果

7月的香港書展

一年一度書展臨近,香港出版總會將會舉行多項重點活動,包括:「大灣區合作出版計劃第一階段成果發布會」、發布「香港電子書庫3.0」首輪成果、第二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之「得獎初創作家發布會」、「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頒獎典禮」、「國際出版論壇」等。其中,國際出版論壇邀請了各地資深的出版人和專業人士深入探討AI 對出版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