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人行出來的; 美育是由人推動出來!| 專訪社群美育家、數字藝術大師林旭輝

Posted by editor 文字: 吳秋全 圖片: 吳秋全、香港印藝學會及受訪者提供 29/11/2024 0 Comment(s) 設計『跨』世代,

走進了社群美育大師、人手燈片修填大師、中國數字藝術先行者林旭輝老師(人稱輝哥)在港島荷李活道普慶坊的工作室,眼界大開!原來,這裏不只是培育青少年和藝術工作者在牆畫、地畫、壁畫非一般的繪畫教室,更是空間豁然開朗、作品令人眼前一亮的畫廊!全室地板是塗滿斑斕色彩的畫板;牆上掛了七幅見之教人肅然起敬、卻又充滿創意的孫中山畫像,七種繪畫風格完全不一樣!有用超寫實主義油畫手法,呈現孫中山正襟危坐在藤椅上的僕人領袖畫像;有以黑白效果,將孔子、孟子圖形重疊,呈現儒學風骨的圖像作品;有採影像加工將基督捨己與鼓吹革命的孫中山時空交疊的蒙太奇效果;有見藍天、白雲、青草地襯托孫中山正氣凜然坐看遠方的印象派油畫風格;有孫中山穿着中山裝、西裝,左右反向並置坐着對望的雙色調效果圖;有將百年前革命年份與數碼文字和褪色圖片疊印坐看危城的憂戚影像;更有以不拘一格自由線條作背景呈現表現主義,坐觀烈火焚城卻感無奈的抽象寫實畫風⋯⋯ 踏進蕞爾畫廊,觀者無不定神,眼睛都被留住,彷彿走進了博物館看殿堂級大師的作品。有如與孫中山對號入座,一起「坐看風雲變幻」的近代中國史,凡中國藝術家、近代史學者佇立細看,相信無不動容!

見證香港廣告藝術發展

和著名超寫實主義大師林旭輝一席訪談,恍如上了一堂香港廣告製作發展史,也見證藝術表達形式和商業廣告製作技術的轉變,尤其是80年代香港正值發展的黃金時代,地鐵廣告燈片大行其道,在4×5或8×10底片格式上移花接木黑房多重曝光人工改圖、修填、補色、上色加工、補光潤飾,輝哥在此門商業藝術是始作俑者第一人!那年代廣告講求專業、高質和品相,很多時產品拍攝後,要求黑房技術為圖像補填執漏、添色增光,目的是要產品效果更亮麗!藝術加工涉及二次元創作,需具備添加豐富想像力和鬼斧神功的工藝技術。當年國泰航空新開拓的荷蘭航綫要求在原已拍攝的空姐腳踏單車照相,改造成為「凌空踩單車。輕鬆過荷蘭」的意境,當年唯一能將照片加工改造、執相、菲林修色的唯輝哥一人!

輝哥84年開始學繪畫,多才多藝的他,黑房技術、攝影、插畫、銅版畫、油畫等創作都難不到他,因為繪畫底子好,藝術天份高,他對廣告覆製技術和製作工藝的掌握比同業領先,掌握先進技術和設備成為結合人工和科技的商業藝術先行者。因此,為大多數4A廣告創作總監青睞,後來開設的數碼打印服務,訂單客似雲來!

在電腦圖片修葺軟件Photoshop(92年才推出)和繪圖工具Corel Draw未流行前,輝哥已是Photo Retouching人手修圖的天王星!

喜歡藝術、熱愛工作


90年代,輝哥成立數碼輸出中心,專研彩色噴畫技術,可移動噴畫等業務。業務略有成果,卻於96年急流湧退,移民加拿大尋夢去,夢想下半生要成為一位藝術家!幸好也因此避過了97年金融風暴,在彼邦專心鑽研社群藝術。

及後回港,因緣際遇,為新建的挪亞方舟擔任藝術顧問總監,藉此寶貴機會,個人從美藝工作升級轉型成為藝術項目策劃及執行工作。從地鐵室內畫出街外,又從香港大街小巷畫到深圳華南城、瀋陽鐵嶺,足跡遍及大小城鄉,作品從牆畫到文旅地標都有涉及。

在加拿大期間,參與社區藝術和社群美育的學習,大大提升他的視野和人生目標,亦令他決意加入藝術教育和社群培育的工作。回港後,再次創業,於2013年成立靈美慈善機構,矢志以美學貢獻社區,以社群藝術美育人生,近作包括為新鴻基集團旗下屯門Novo Land打造藝術屋苑成為美育基地的項目。

22年始,輝哥遊走於中國,致力推動美育人生的工程,將啟發自荷蘭、通行於加拿大、仿效英國美育大師Herbert Read的抱負,實踐民國時期中國偉大教育家蔡元培的使命,在中國推動和培育全民藝術的工作,將德、智、體、群、美的五育理念在社群中普及深化。當今中國教育部非常重視社群藝術的教育,但礙於人才不足,發展依然緩慢。香港社會傾向功利發展,美育工作望塵莫及。香港經已具備發展中外藝術文化交流中心的條件,輝哥期望藝術教育由下而上,學童從小開始,及早培育藝術能力和視野。他提出香港要成為國際美育中心的概念,希望有生之年夢境能成真,實踐教育家蔡元培當年的理想,向廣大社群推行美育人生,提升港人素質。美育包括美感認知及美學生活、創意構成和工藝科技,合一就能達致美育平衡發展。

輝哥深感香港美育推動急在眉睫!君不見AI生成智慧經已風雨欲來?!科技發展—日千里,中國政府正全力推行輕質生產力、智慧城市發展、智創未來,香港如何能獨善其身、美育落後於區內?!

訪談後,我們都不約而同提出這樣的夢想:在香港的美育發展路仍是遙遠,但深信路是人行出來的,文學家魯迅如是說,輝哥亦語重心長如是說。大家一起努力!

超過70高齡的林旭輝仍舊活力充沛,在內地他應北京大學"藝術與健康專業管理委員會"的邀請成為委員,並在廣州南湖成立"藝術與健康管理實踐基地",對海外他應"香港特別行政區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邀請擔任文化藝術總監,透過藝術推動全民健康及廣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