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購物車內沒有商品!
在香港的設計界,憑藉其卓越的創意和對文化的深刻理解,劉小康(Freeman Lau)多年以來為本地藝術和設計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作為第三十五屆香港印製大獎的傑出成就獲獎者,Freeman 的作品不僅展示了設計的獨特美學,更反映了他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本次專訪將探討Freeman的藝術旅程,回顧一下他在設計教育、品牌形象及公共藝術等方面的角色轉變,並揭示他如何透過設計來探索人與文化之間的關係。聆聽他的故事道來,我們得以窺探設計如何影響生活,並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
設計或藝術作品原來可以充滿著文化……
最早接觸藝術和設計的契機,就要從英華書院學生時期的Freeman說起。他憶述道,當年任教美術的葉秀賢老師,剛從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教學作風自由,經常很鼓勵Freeman 他們大膽嘗試個人創作,發掘更多可能性;她非但教導一般繪畫技術,也會從文化角度講授西方美術發展脈絡,由文藝復興論及當代藝術,Freeman 確切地深知美術史重要性,縱然現在,他認同設計師和藝術家都要時刻關注世界各地不同文藝流派,一點一滴地積累知識,融古入今,這些經驗顯然是Freeman日後創作上的繆斯。
" 整個七零年代是香港文化發展最重要的十年,所有的文化與創意都處於起飛。"
校園生活以外,七零年代的香港,本地報刊雜誌紛繁遍滿坊間:《中國學生週報》、《香港青年周報》、《文林月刊》和《南北極》等等,中西文化、文學、藝術、戲劇、電影、電視、繪畫、設計、古典 / 流行音樂、雕塑、建築、哲學思潮,無所不包,一切盡收 Freeman 眼底。「其中一本《文學與美術》(《文美》),曾介紹當代水墨畫,最印象深刻的專欄,莫過於靳埭強先生(靳叔)的鼠年郵票設計,他巧用了中國文化元素,整體設計看起來非常簡潔,強而有力;另外,也有些海報設計融會了中國書法,讓我首次感受到漢字的形態美。」Freeman 說道。
▲ 靳埭強先生(左)是 Freeman求學時期的啟蒙老師,影響到他在理工選讀設計學的初衷。
▼ Freeman曾與靳埭強先生、高少康先生(左)合著《兩代三地創意三重奏》(2022年)。
與此同時, 七、八零年代武俠小說風氣盛行,Freeman 坦言他中學時很喜歡看武俠小說,笑稱每逢放暑假,一星期一套不在話下,幾乎連吃飯睡覺也忘掉得一乾二淨了,特別是金庸先生筆下的中國名山大川、當地風土人情,讀起來相當有趣,好像是《笑傲江湖》曾提起北嶽恆山沿峭壁建造的懸空寺,深深吸引了他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有些時候他到國貨公司購買各地工藝品,譬如說陝西、無錫和天津等地的泥人偶各有當地特色,很快納為私人珍藏。要知道當年關於中國一切資訊不太流通,那些年來對中國的認識著實十分薄弱,沒有照片也沒有互聯網,更不像現在歷史書籍、詳盡的描述以及色彩鮮艷的相片,無論外界,抑或是只有一河之隔的香港亦然。很自然地,Freeman 跟其他人一樣,對中國的認知泛指一個文化想像而已,繼而激發了求知慾,「正如前述所言,靳叔的設計啟發了我,既可以了解、學習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又可以繼續創作,的確非常有趣,所以我最後還是選擇了設計。」
進入理工設計系後,
在投身商業社會之前……
以當年來說,理工設計學院課程進行改革,設計高級文憑改為四年制,而且今時今日坐落於紅磡的理大校園當年仍未建成,Freeman 很記得那時候某塊空置用地上有幢英式小學,一層有十多個課堂,理大暫用作設計學院一年級生的校舍,「那個地方對我們新生特別重要,首年教學並不是傳授設計技巧,而是逐一介紹文化藝術、藝術或設計歷史等,環境自由開放。那時我遇見碰巧在理大教書的張義老師,他是一位香港著名雕塑家,啟發了我很多關於中國文化和當代藝術創作的關係。」
這一年來過得挺開心,感覺上比較像身處藝術系,Freeman總結第一年學習經驗和感想,任何設計技巧不難掌握,英式傳統人文教育仍保留在專上教育架構內,著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性,訓練批判思維,以及觀看事物的方式,Freeman 接續解釋道,「很記得當年那些英國籍導師的要求非常嚴謹,我們設計字體時,每個英文字母都是親手用鉛筆上勾下劃,左描右摹,逐一繪製出來,若然跟今天從電腦打印出來的字相比,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整個過程聽起來雖很辛苦卻是值得的,不僅訓練你的手和眼,而且加深了你對字母與字母之間的深厚認識,容易辨識到不同字體各自特色和差異,對個人設計直覺有很大幫助。」
▲ 「椅子書法 I」海報(2009年)
藝術不斷成果
入行多年,Freeman 無論品牌設計,抑或個人藝術作品方面,都可以稱得上多不勝數。「椅子」是Freeman 藝術創作的最常見媒介,一直以來穿梭於他的各類創作當中,以「椅」喻人,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當今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動物的倫理現象,由公共藝術到平面設計,再到傢俱和雕塑,譬如「椅子書法」系列海報,以及「椅子戲」傢俱和雕塑系列,中外獲獎無數,後者更獲邀參與香港、日本、美國夏威夷等歐美亞洲各地等展覽。
▲「字由人—漢字創意創作集」展覽(2022),總參觀人數突破40萬人次。
▼ 《龍承九子》藝術設計IP作品展覽(2024),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香港文聯)主辦,香港設計及創意產業總會協辦,多位參展藝術家們用繪畫、攝影、視覺藝術、音樂和影像等藝術形式,多方面呈現「龍」的創新詮釋,以現代創意來重新發掘中國文化奧妙之處。
Freeman 也積極與其他藝術家聯合籌劃多個大型設計,或者是文化藝術展覽,在中港台三地各界反應熱烈,希望透過設計推動創意,不但成功引起公眾對本地設計產業的關注,同時提高了各地觀眾設計藝術的興致,帶領他 / 她們深入了解設計藝術的精髓,探索藝術與文化的無限可能。
" ……任何設計的成功,往往取決於客戶因素"
約莫九零年代左右,猶如「竹筍」般的稜形建築中銀大廈(香港)經已落成於中西區金鐘花園,其標誌設計及中銀企業的全新形象策略,這一切均是Freeman團隊的優秀傑作,也是他設計師生涯的第一份很重要的工作。
此外,迎來Freeman設計事業更高的里程碑,最為人所熟悉的是,屈臣氏蒸餾水瓶的包裝設計。整個設計理念的前設,Freeman認為首先要思考的是附加價值,「因為喝水是人很基本的需求,你口渴就會需要喝水,但喝水動作過程相當枯燥乏味,所以我想附加趣味性,從水瓶外形增添藝術性,完整的線條以人體工學配合使用者的手勢,並加大了瓶蓋尺寸,讓顧客隨時隨地用作小杯來倒水飲用,同時提昇了水瓶的實用價值。」,起初關於瓶蓋的部分,物料費用需要一定成本開支,幸虧當時屈臣氏集團外國人總監很欣賞Freeman的前衛設計,寧願自甘風險,也深知改變舊形象的必要性,才能在市場上與同樣商品之間維持競爭優勢,就結果論而言,至今在港、在國際間引起極大迴響,成為屈臣氏蒸餾水深入民心的象徵;而Freeman也透過這個設計在2004年勇奪「『瓶裝水世界』」全球設計大獎殊榮。他再補充一下,現今市面上屈臣氏蒸餾水仍然沿用他的設計,由於現時環保物料越來越普遍應用,瓶蓋物料的價格變相比以前降低了不少,原先的風險當下卻變為當今最大賣點。
▼ 屈臣氏蒸餾水100周年紀念版水瓶(2003年)
讓設計業躍動起來
自九零年代起,Freeman一直參與本地各設計學院校外評審工作,關注設計教育。很早以前,初、高中教育向來給人一種過於傳統保守的感覺,不太能夠貼近時代轉變,恰逢時任政府銳意推動創意教育,Freeman他們一致認為設計界、藝術界必須有所行動,創意教育應該從中學開始,隨後與榮念曾、黃英琦和胡恩威等香港當代文化中心成員,於20 06年創辦了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以藝術、媒體及設計研習為經,以人文學科為緯,不主張應試教育,聘請多位中外著名藝術家任教平面設計、空間設計、舞臺、寫作和音樂等等科目,讓中四、五級學生能全面地了解創意產業,並向其他中學提供一個示範,將此理念宣揚開去。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迄今成立將近20年,每年培育一批又一批本地創意產業的人才,做得相當成功,Freeman 也樂見不少創意書院的畢業生在業界上,在國際社會上頗有成就,小有名氣,現在書院更有意拓展至整個中學課程,只要入讀中一,就可以立刻展開創意教育生活。
至於公眾事務方面,Freeman致力推動本地設計產業多元化、國際化,默默付出了相當多的時間和心力,協助本地設計師躋身於世界舞台,發熱發亮,盡展所長。千禧年以來,Fre eman先後參與香港設計中心和香港設計產業總會建立,盼望將香港打造成世界設計中心,帶領更多年輕設計師進軍國內地市場,促進香港與內地的產業合作,建立深厚的友誼關係。
" 在國際上,香港設計產品依然具備了當代城市文化的特質,目前有中國和香港特區政府的巨大後盾所在,我們首先要打破自身格局,思考怎樣將個人創作成功轉化成商業社會層面,這才是至為關鍵的一步。 "
▲ 深港設計雙年展(2018)